
刘飞: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我与大家分享读书体会之前,我简单地说几句看似与读书无关的,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我在寒假里得了肺炎,前后一个星期的高烧,挂水吃药必不可少,医生给我开了多味中药治疗肺炎,三天以后见了效。然而我意想不到的是,这几味中药吃完,我十多年的鼻炎居然减轻了不少,极少出现天天早上连打6个喷嚏的必修课。我很疑惑问了这种情况,医生的回答是:给你开的就是治疗肺炎的药,并不针对鼻炎,可能是药里有你鼻子需要的东西,只是这种东西你平时不注意、不摄入而已了。
这繁杂的药方里,有我需要的东西,是哪些微小的能量呢?我实在无法查清。
我猛然发现,这不正像我们读书一样,我们平时把的升学考试相关的书背的滚瓜烂熟,做得条件反射,为了让我们的考试获得高分,无可厚非。试想如果我们再摄取一些那些看似“无用”的精神,是不是就能碰巧遇到一些身心急需的微量元素,一下子产生奇效,让我们的心情、精神更加完满,甚至调养好了我们精神的一些缺失吗?
我们有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当然要全心面对。但你在繁忙之后的休闲时,就开始了刷屏或快餐阅读,有可能一些简单普通的常识都不知道,显得too young too simple,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你觉不觉得,我们的思想环境变得越来越机械与冰冷?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着越来越少的诗意:先前人们看见鸳鸯天鹅想起温婉爱情,我们现在看见孔雀开屏又能想起什么?先前人们看见使人凉爽的绸缎小扇子想起清风朗月、团圆别离,我们现在看见空调机又能想到什么?先前人看见书上的文字产生了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刷完微信上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能带给我们多少深沉的思考呢?一笑而过。这些,都是我们的微量元素缺失啊!
有两位书不离手的同学,他们也因沉下心来的阅读获得了独到的感悟,我请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首先请王蕙钰同学。

王蕙钰:
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我是初一9班的王蕙钰。
我记得一个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和同学比赛报书中的人名。于是乎,我便拼了命的读啊读。既知道了很多人名,又长了知识,还有意思,何乐而不为?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便越发体会到它的美好。
每当我拿起书,就好似找了魔,变了样——贪婪而自私。双手哪肯听大脑的指挥?只知道翻一页,再翻一页;双眼一行又一行飞速阅览着,又这样输入大脑里;有时随着性子读,不管别的功利目的,享受就是了;可有时,大脑也不肯歇停,便一遍又一遍的思索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的事儿:
盖茨比的结局是谁的错?又为什么会酿成浮士德的悲剧?他们一个腰缠万贯,一个学富五车,你会愿意成为像他们的人吗?
不,很显然,这不是我希望的的。
那么,我的梦想是什么?希望又在哪里?
简爱,这位追求平等与自立的女性,走进了思绪。想到她灰姑娘般的奋斗史,想到夏洛特三姐妹,心中橙红的太阳又冉冉升起。
然而即使是这样,偶尔也会感叹,就像城里人无法体会乡下人的活法,人生总有尝不到的滋味,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而这最是书的妙处了。
林林总总的作者写出林林总总的文章,读完,好似自已都走了一遍似的。这个人的泪,那个人的笑,又好似是我自己的……读着读着,便连自己也分不清了,总之,读书走进了我的人生。谢谢大家!
刘飞:当书中的美好融化到你的精神中,你真的肯钻探一下,你就形成了气质,你就形成了思想的等级。下面请凌博涵同学再就他读的一部作品,把书中的精神微量元素与大家分享:

凌博涵: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6班的凌博涵。
首先,词典对“读书”的解释是: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但是在我的眼中,这段令人难以理解的书面语言,在我们学习中化作三点:
1.赏析文中手法和意象;2.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3.体会意境和主旨
诚然,这是必要的,但在这之上,我们还是应该思索读书的真正意义。我相信,倘若心中有一本饱含着思想和追求的书,是不会在阅读时丧失思想的。
对于我本人而言,我心中的那本书是余华的《活着》,这是一本淋漓表现了余华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著作,它为中国人的苦难找到了一个平衡支点,它用巨大的转折描述了从解放前到文革后中国人活着的信念,余华说: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读这本书,是不需哭泣的,只是需要承受余华所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打个比方,余华露骨的语言就像是一颗穿甲弹,不同于其他的书目,它会穿透你的心脏,而不是留在身体里。
但是中国的文学进步是矛盾的,这就导致了人民思想进步的矛盾,单从《活着》来看,我们最大的悲哀在于真真的好书往往并不被推崇,我国的评论家总是疑惑和不满于余华对于那个时代紧抓不放的批判,但这是他们的读书,而不是我们的思索。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是《平凡的世界》所批判的,这也是余华和路遥之类有所良知的作家想真正告诉我们的,这也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的。
我们的读书,不应该是只为了应试,不应该只是为了提高文学修养,不应该只是为了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是应该培养对事物的批判精神,从善恶中释然,体会生活所吝啬的高尚,体会真正文学所坚持的灵魂唤醒。就像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所说的一样:“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分数、学历那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这,正是读书能够赋予我们的。谢谢大家!
刘飞:你喜欢一本书而去买它,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就是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美好境界,你的那些平时阅读时不经意获取的微小能量,使你繁忙之后有了刷微信时得不到的闲适。你读书时获得的微量元素,又常常是别人不知道的,不是吗?
于是,你就可能靠那不经意获得的微量元素,在辩论赛势均力敌之时获胜;在绞尽脑汁写作文挖掘材料意义的时候,获得灵感而得到高分;你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就能深入谈话而不是无意义的“嗯嗯啊啊”,你何时何地都能与任何人谈笑风生,这些不都是看得见的财富吗?
我们南外为大家提供了这么多有意义、有质量的活动和环境,让大家多多读好书,让自己获得成熟与睿智。这是一个好机会,让自己心明眼亮,不糊糊涂涂地生活。所以,我也愿大家都能在读书节读书活动中获得安宁、快意与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