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6)班 王逊 九月之前,对《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我还真是一无所知。它的名字第一次闯进我的记忆中还是在随意翻台时从湖南台得知的。至今我对它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个词--众星云集。也不知是老天眷顾还是别的原因,正当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天降机会于我也"--在首映的第二天就跟随爸爸单位去观看了这部影片。 也许是因为票源紧张,地点选在了青春剧场。没有舒适的座位,没有爆米花甜腻的香气,就仅仅是简单地对着一个大屏幕看着,或许真的是希望我们能好好品味这场电影吧。电影并没有《赤壁》般冗长,但描写的历史算是长的:从重庆谈判到新中国成立,所以很多细节也无法详细追究,只能对于某些大事件加以描写。由于路上堵车,到青春剧场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一会儿了,于我来说,一来是生怕漏了什么剧情,二来就是怕错过了某些所谓的大牌明星。准备看电影之初,就有人对我说"看这些片子的纯粹是去看明星的,哪能真看到什么好剧情,怕是别的色彩浓了些呦。" 可当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便不这么觉得了,电影中对于许多人物的个性拿捏很到位,比如冯玉祥出场的那种霸气,对天对地各开一枪,又比如下野时的蒋介石和刚当选总统时的就完全不一样,其中还用了那种回忆的手法更加能贴近蒋介石当时的心理。还比如杜月笙出场时的那种排场,拉着车,不就是副典型黑社会的模样?因为是作为献礼片,合宜的场景自然是不缺的,我不会忘记蒋介石与蒋经国音乐台的那一场戏中的鸽子齐飞,我不会忘记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共同喝酒后跳秧歌的温暖,我不会忘记宋庆龄眼中整齐躺在电车轨道上熟睡的士兵们,我不会忘记在代表大会上举手选举的场面。 在正剧的同时,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台词。比如从冯玉祥口中说出的:"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了。",又比如在漆黑中从某一小士兵(王宝强)口中说出的:"报告团长,前面有个地主大院 ,院墙太高,爬不上去,请炮兵支援吧。"领导葛优不急不忙地摘了军帽,摸了摸头道:"放照明弹。"随着光亮,眼前看见的却是北京前门城楼,再回想王宝强的话,就琢磨出这个味儿:地主大院=北京?真是"大"院了!(画外音:哪个地主家这么大,我也改行去当!)还有邓超说的"马后炮"。有趣的台词有了,当然一些堪称雷人的事件也不少,如在妇女代表们合影时梁家辉跌跌撞撞地跑进妇女堆"抢镜头"然后就被立马推了出来。事后还被一妇女说能不能将他的图像在底板中删掉。还有在用香港腔问完一串采访问题后才抬脸的记者竟然被发现是成龙,也是带着小小一雷的。 通观整个影片,我的心情是起伏不定的,为革命的胜利而感动,为有趣的台词而欢心。这部众星云集的献礼片耗资三千万,作为"门外汉"的我也不能多加评论,只是借着《建国大业》对祖国母亲说一句,"祖国生日快乐,妈妈生日快乐!" 点评:文章是印象式的点评,立足于两个方面:难忘的场面和有趣的台词,表达了对于影片的看法和对祖国的祝福。影评可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如电影的故事设置或艺术特色或人物表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