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璋悦
保送学校:北京大学
从初中到高中,三年又三年,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在南外度过了六年的时光。
初识南外,是小升初冲刺时所有人的目标,是英语超好的标志,是家长口中学霸的聚集地,是图片中干净敞亮的校园,是楼梯转角的油画,是做模拟题解出“NFLS”时的会心一笑。于是,那时候的我也暗暗立下决心,立志要考入南外,所幸结果并没有让我失望。
真正来到南外,我才发现,南外所赋予同学们的,绝不仅仅是初识南外时的印象所能概括的。读书节、外语节、艺术节等等活动目不暇接的背后,是丝毫没有放松的学习要求。排练剧本短暂下场的间歇,总能看见同学们奋笔疾书;中午休息时间举行的社团活动,在携着书本作业奔赴各自的教室中落下帷幕;运动会上的热烈气氛,是观众席位上同学们举着书本的喝彩与欢呼。恰恰在这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我们学习规划自己的时间,高效完成学业,逐步成长。
南外是多元与包容的,它给予每一个人被看见的机会。这不仅仅初中每周一次的作文欣赏课,让每一个人的随笔与心声被聆听;英语课的每日演讲,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从登台就紧张转变为能够在讲台上自如表达;数学课上一道短短的题目,调动我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位同学接着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自己的方法,最终全班竟然给出了数十种不同的解法。
南外让我们成为“南外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更是代表了一份归属感,一处永远支持我们的港湾。
在这里,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前行。每周三傍晚的数学“周周乐”让我们又怕又爱,怕的是奇奇怪怪难倒我们的题目、审题不清带来的后悔与懊恼,爱的是考完后我们迟迟不散场,围着试卷争论不同的解法,在别人的方法前恍然大悟,或是看着别人因自己的解答茅塞顿开而带来微妙的得意。确定保送后,我们结成一个个学习小组,互相模拟提问,有些问题猝不及防,被试者只能尬笑以回应,大家集思广益,努力得出一个精妙的回答;有些问题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精彩回答,于是我们惊叹于自己身边才思敏捷的同学们。大家在同学前的尴尬与不知所措,化成了真正面试时的自信与落落大方。
在这里,有永远支持我们的老师。若是想学习竞赛,那么每周的选修课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平台,课堂上生动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竞赛的深奥内容也能够让我们理解。每节课的下课,老师总会被同学们团团围住,直到下一节课的上课才缓缓散去。还有考后的谈心,办公室里的讲题声,节日的小惊喜,老师们藏于微末细节的关心与帮助,伴随着我们的一路成长。
现在我回忆起这六年时光,那些藏于日常的细碎美好熠熠生辉,有中午从食堂踱步回教室的阳光,上台朗读自己作文的雀跃,更有相伴六年的同学与老师们,这让我坚定了留在南外的这份选择。这份回忆,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