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保送生·杨笑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0


姓名:杨笑程

保送学校:清华大学


2019年,一个“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年份,小学毕业的我,为了跳出舒适圈,离开了家乡泰州,来到了省城南京。三年的持续努力,终于走进传说中的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那时,我对未来有好多王小波式的奢望。

如今,回望来时路,从局外人的视角审视:我会后悔吗?抑或是心满意足?

南外的岁月早已将答案写在银杏叶沙沙的絮语里,写在图书馆摇曳的灯晕中——从这里出发,走向天高地阔。


青灯黄卷时:一笔一划的朝圣之路

南外是我从前的梦想和往后的梦乡。这里,有生生不息的希望,有新发于硎的光芒。

我追问自己:南外到底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是挑战,是挫折,是不顾一切的拼搏,也是对自己的祛魅,一份更加澄澈的自我认知,更是在悦纳自己之不完美后的重新上路和自我突破。南外打碎了我从前肤浅的自负,让真正的自信和自我认同在自卑的废墟中涅槃。

生活中最主要的必然是学习,也是我们的主战场。

该拿什么去形容保送这半年?是写不完的题,是密密麻麻的草稿本,是一根一根用完的笔芯,是多少文字也不能一诉衷肠的艰辛。这段时光过分纯粹,是一段很纯粹的只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的时光。像只蜗牛,朝着设定的目标爬啊爬,虽然狼狈,但自有青春独有的桀骜。毕竟,不经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不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又怎能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呢?

 

青衿共扶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所幸,学海泛舟,我们不是孤舟。与一群优秀的人同行,总能行至更远的地方。

有人问,“南外强在何处?”于我而言,强在学习的氛围。南外的学习氛围,是学习上的无话不谈,交流中的共同进步——与同伴彼此激励的最佳方式,是看着她试卷一角的页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彼此扶持的最佳方式,是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的研究所得互相探讨。你的“老师”也不一定是你的老师——全校所有的老师,乃至学长学姐,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引路人。没有“高压锅式”的打压和令人窒息的监视,唯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温暖。

难忘在没有遇见自己班数学老师时,隔壁班数学老师热心主动地为我答疑解惑;难忘英语老师不嫌弃,不放弃,利用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为英语底子薄弱的我讲解语法难点,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难忘保送备考期间,专题讲座的语文老师跟我微信语音通话,为我出谋划策,如何应对面试时的高压拷问;难忘学校为节约我们保送生时间,想我们所想,省去繁琐程序,方便我们进出校门……

那时候,你会非常幸福地感觉全校上下都在奋力托举我们,帮助我们考取梦校。南外人奇妙的凝聚力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最强的力量。

橙白时光,因为良师益友的陪伴而变得分外美好。

 

长亭更短亭:此去云程发轫处

清华上岸,蓦然惊觉两年半光阴已逝,自己竟也站在了曾经不敢企及的高度。  

然而大学不仅是知识的象牙塔,更是能力的竞技场。

南外的可贵,恰在于早早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埋进我们的成长轨迹:无论是五花八门的课程,还是异彩纷呈的活动;无论是职业规划的思辨,还是时代热点的独立观察,都使我们具有持久的战斗力。当文凭通胀悄然稀释着学历的含金量,相信那些无法被简单量化的“软”实力——清晰的表达、敏捷的应变、沉着的领导力、坚韧的抗压与独特的批判性思维,更成了南外人强有力的筹码。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我认为南外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并不是某项具体的外语或是理科技能,而是一份自信、自主、自律、坚韧的精神内核,一种独一无二的南外气质。三年,我们致力于成“材”而非成“才”,并将以一生去实践这个难以量化的为人准则。按图索骥,畅快自由。

  

尾声

晋人有言:“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如何变得更好更优秀,将成为我一生的必修课,也是让自己无愧于“南外毕业生”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