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学校:斯坦福大学
不知不觉间,从鸡鸣寺地铁到南外大门的这条路我已经走了六年。回想起第一次迈入校门的自己,心理不由地有些感慨。这六年里,我在南外经历了数不清的惊喜与挑战,机遇和磨砺,也正是在南外这个异彩纷呈又激情澎湃的舞台上,我走出了最初懵懂的自己,逐渐体会,走向,并且拥抱这个世界。
以实立本
初中到普高,南外的教育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我很早就明确走出国留学的道路。从标化,竞赛到活动,国外高校的申请途中有各种各样的任务。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做什么,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总是殷实的知识储备与学科素养。而正是南外初中和普高的教育,为我打下了一个这样的坚实的地基。每天两节的外语课,颇具挑战性的理科竞赛班,多样的选修课,尽职且优秀的老师,这样的种种“求实”的细节让我受益匪浅。
讨论起南外,也许这种看似比较朴素的“求实精神”,常常会被忽略。但是明显可以感受到,在这个逐渐略显浮躁功利的社会中,南外依旧坚持着以实立本的精神,帮助我们提升理科基础、思辨能力与语言水平。对我而言,这种教育理念绝对是帮助巨大的。在忙碌的申请过程中,我可以“速通”理科AP,SAT首考出分,压缩竞赛复习时间去做其他事……作为一名不上课外班的学生,我的所有成就几乎都离不开学校帮我打下的理科基础。我想,这也是南外学子总能活跃在第一线的重要原因。
走出自己
有人说,教育的整个目的是将镜子变成窗户,虽然这种比喻性的结论逻辑不完全严密,不过我认为这句话很好地形容了南外教育的另一层面:培养同学们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能力。小如各学科常要求进行的课前演讲,大到校际的艺术节、外语节、科技节所提供的各种上台机会,再如我校出名的辩论、演讲、模拟联合国选修课,学校为同学们搭建了各种展示自己的平台。
有趣的是,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有些谨慎,比起上台可能还是更喜欢作为在台下的观众。但是在南外就读了6年以后,有了各种机会去接触,去交流,去展示。从初中开始建立摄影俱乐部,到之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再到高一在学校每个节日都取得最高奖,在这一步步的过程中我“走出了自我”,学会在台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追寻热爱
在南外,永远可以找到一群有着同样热爱,并与你一同追寻的伙伴,一群尽职负责,一直支持着我的老师。
在我看来,对于出国生而言,申请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自己爱好的过程。高中三年,我和一群热爱演讲的同学一起讨论过演讲的台风、手势、语速等等;和对于环科感兴趣的朋友们举办过知识竞赛,做过学校的水质检测;和好友一起参加过数学和经济建模比赛…… 南外六年,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学长学姐,我也遇见了很多非常好的老师,和他们交流,讨论自己的梦想。
回望在南外的这些年,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南外在我成长中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南外提供的多元的教育显得更加地实用与珍贵。我由衷地感谢这六年南外生活遇见的每一位热情的同学与老师。
再过不久,我将会离开南外这个舞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为一位准毕业生,也衷心地希望母校能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学弟学妹们能在这里大放异彩,追寻自己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