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好心态,迎接新挑战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3-02-27浏览次数:967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一(9)班的高衣凡,今天的晨会由我主持。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最近,考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下面,就请高一(1)班的张艺萱同学谈一谈她对考试的认识。


大家好,我是高一(1)班的张艺萱,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考试的理解。

随着寒假的结束,本学期的课程已经拉开了序幕。有人说“如约而至”是一个很美的词,因为等待虽然辛苦,但从不辜负。这个冬天有些漫长,匆匆结束的上学期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告别。但寒冬过后的春光一定更加绚烂,让我们做好准备,与春光同行,迎来新的旅程。

新学期的开始,多门功课的考核或许会让大家有一些措手不及。回顾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考试”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有人说它是能力的检验,有人说它是成功的试炼;有人把它作为未来的通行证,也有人把它看作获得他人赞誉的试金石。种种观点萦绕在我们身边,似乎考试本身就是压力的代名词。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为10名志愿者画了一个以假乱真的疤痕妆,又在所有人不知情的状况下将其擦除,然后要求志愿者们前往医院以患者的身份就诊并观察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这些以为自己脸上还带着疤痕的志愿者回到实验室后,纷纷表示其他人对自己的厌恶、排斥和不满。然而当心理学家拿出镜子,让志愿者看到他们的脸上并没有疤痕时,所有人都很震惊,因为他们确实体验到了这种被拒绝和排斥后的消极情绪与压力。

从实验的结果上看,当志愿者们把疤痕与拒绝和排斥相联系时,即使没有疤痕,他们也会体验到沮丧、愤怒等,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考试也是如此,当我们把考试与评价、个人价值、个人能力相联系的时候,考试便不仅仅是考试本身了,它带着我们对优秀的期待,带着对批评的恐惧,带着对评价的紧张,这就变成“我服务于考试”,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考试,那考试就成了压力的代表。

然而当我们排除这些赋予考试的解读,看到考试本身时,或许我们会发现考试是一种工具,是对掌握知识的评估与衡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当是考试服务于我,考试的结果是为了提升我的学习,我才是考试的主体。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这些思想的枷锁,但在某一时刻想起考试的纯粹,借助它去看到真实的经历,看到老师曾在讲台上细致地讲解公式;看到同学在课后相互交流的身影;看到我们自己从无到有了解的知识点,从少到多掌握的公式定理,从浅到深理解的文言文......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某一次考试,而是那些我们不断经历的考验背后自己的感悟——它存在于此时此刻、每时每刻。

感谢张艺萱同学的分享。跳出固化的思维,卸下沉重的负担,尝试用一种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考试,或许我们会发现情绪迷雾背后考试的真正意义,帮助我们避免走入思维误区。下面,请高一(4)班的钱方若同学说一说关于考试的两个思维误区。


大家好,我是高一(4)班的钱方若,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考试我们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分数就代表能力,分数不理想就是能力不行。

这种想法的陷阱在于简单地把分数与能力画上了等号,认为分数等同于能力。而事实上考试分数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万一刚好身体不舒服呢?万一是不小心涂错了答题卡呢?正如老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心理学家韦纳就曾对一个结果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索,提出了归因理论,指出一件事的原因需要从稳定性、原因源、可控性三个维度来思考。

比如面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一结果,有些同学认为失败的原因完全归于外在环境,比如考场上有同学不停咳嗽,监考老师在教室走动等,而外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他无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所以可能就会自暴自弃,放任自己。而还有些同学将他考试失利的原因只归于能力不足,认为自己一定做不对难题,应付不来这种考试,但能力相对稳定,不是短期内可以发生变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在这种单一的归因方式下可能会就导致学习的意愿不高、感到疲惫。事实上,如果综合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其中可能有环境因素、可能是运气不佳、也有可能是努力不够,接纳多方面的可能,理解无法变化的外在因素,改变可控制的内在原因,这样才更容易获得理想的分数。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结果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仅仅将其简单粗暴地归于一种因素,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综合考量,认识到自己可能完善的部分;第二,多关注一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知道尽己所能的重要性,去改变我们可能改变的、可以做得更好的方面,不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但也不要一味自责。

第二个误区是有的同学觉得付出了努力,怎么分数还是不理想。

这个思维的误区在于把自己比较的对象只固定在某一个方面,陷入不合理比较之中。分数作为一个标准存在着比较的意义,但是盲目地将考试分数与高分、与他人成绩比较,不仅容易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也容易忽视自己的进步和努力。

对于分数,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进行理解,进行合理的比较。拿自己的成绩与班级优秀的同学比,或许不能感受到明显的进步。但是当我们用每一个今天和昨天相比,有没有进步?现在的自己和年前的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合理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的现状,让分数发挥推动自己进步的作用。

我们还要看到并肯定自己每一点进步,哪怕它很微小。可能是之前没有思路的难题在学习之后能够尝试着解决,也可能是曾经困扰许久的重点单词现在可以记住一些,还可能是不太理解的实验能够尝试回忆现象与结果......成功不会一蹴而就,他就藏在这些微小的进步当中。

以上这些思维误区可能会影响我们学习的心态与行为,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摆脱它们的影响,但是当拥有合适的心态调节方法时,我们可能会更从容,更有把握。接下来就请下一位同学和大家聊一聊相关的调节方式。


感谢钱方若同学的发言。同学们,陷入考试认知的思维误区会影响我们学习的心态与行为,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

接下来由我为大家谈谈如何对学业情绪进行调适。

第一点,觉察情绪,适当宣泄。我们身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许多可能影响我们学习状态的因素,当面对考试、测验这样的压力事件时,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的学业情绪。当消极情绪被忽视,长久地环绕在我们身边时,会给我们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关注,主动觉察自身的情绪变化,尽早发现自身存在的消极学业情绪。同时,尝试合理宣泄情绪,例如向朋友倾诉、做喜欢的运动、听舒缓的音乐、写日记或者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等都是有效调节情绪的方法。在保持觉察的同时,我们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控方法,主动排解消极情绪,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境。

第二点,合理规划,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进行规划,对自己近期的学业有整体的把握。其中S是指具体的。如果将目标笼统地定位“考得好”“考高分”,那么问题是什么样才叫“好”,什么样的分数才算“高”呢?因此笼统的目标会导致模糊的规划。一个合理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具体的,有明确方向的。M是指可以测量的。要想了解自己的目标是否达成,最好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检测效果,比如“希望自己能在下次的英语考试中单词拼写不扣分”那这个目标就是可以测量的,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学习的效果。A是指可实现的。目标的设立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自己对未来生涯的规划,所以既不能太低,轻而易举实现的“小目标”并没有激励的作用;也不能太高,可望而不可即的“大目标”容易让人心生胆怯,半途而废。因此选择一个“刚刚好”的目标,符合内心的真实选择,既可以帮助我们细分备考时间的规划,也可以激励大家努力奋斗。R是指现实的。目标需要与现实生活相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达到的。T是指有时间限制的。每一个目标的设立应当是有时间要求的,有一个清晰的时间限制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任务的进度,合理规划每一份努力。

第三点,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支持的力量,他们是我们的宝藏,也是我们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同伴间的倾诉、分享是对彼此很重要的心理支持,这种交流和沟通既可以是学业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同时家人间的坦诚交流也是获得支持的重要方式,多聊聊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聊聊自己的压力和担忧,一起来面对学业上的挑战与困难。另外老师是同学们坚定的支持者,也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无论是遇到难解的问题,还是内心惶恐不安,都可以和老师们倾诉。最后,我们自己也是重要的支持来源,尝试着让自己成为贴心朋友,学习和自己相处,学会和内心相处,学会过好每一段独处的时光,正如叔本华说过的“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希望这次演讲能让大家更了解考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考试的意义,突破思维的限制,坦然面对学业压力,保持积极的学业情绪。祝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调节方式,散发自知、自信、自强的光彩,调节心态,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