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展望未来—公祭日主题晨会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1-12-15浏览次数:1105

1937到2021,历史碾过了84圈年轮。84年来,和平鸽翩翩飞舞,白菊花年年盛放,历史的脚步渐渐走远,但一段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却从未随着时光有丝毫消褪,这份记忆,和南京有关。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一个名为“12秒”的装置,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的水面,象征着在84年前的那场浩劫中,平均12秒就有一个生命永远地离开。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向历史的伤疤致哀!

请全体肃立,向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4)班詹子悦。我是高二(7)班严政皓。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特殊的撞钟仪式,以此警示世人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撞钟人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志愿者、教师、学生等共12名南京各界代表组成,其中包括我校行前一课师生代表周媛媛老师和谭茗宸同学。下面有请高二四班的谭茗宸同学发言。

大家好我是高二四班的谭茗宸


今天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不禁想起今年93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撞响和平大钟仪式

浑厚的钟声仿佛把我带回1937年的南京茫茫大地一片哀鸿纪念馆内展出的遗物和图片勾勒出那个满目疮痍的南京但同时拉贝和张纯如等人的善举和勇气让我看到黑暗时代背后的人性之光

吊古战场文中写道伤心秦欤汉欤将近代欤”,不论是春秋战国抑或近代不论是在南京大屠杀还是在集中营里纳粹的暴行中战争的悲剧总是不断重演我们唯有不忘历史方能守好和平

那天撞钟仪式后我聆听了其余11“撞钟人”的故事他们或是幸存者后代传承历史记忆;或是记者,致力于传播好中国声音;或是教育工作者,讲好历史故事传播和平理念或是和我一样的中小学生

我们铭记历史是因为和平来之不易不仅是12位撞钟人的使命更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所在作为年轻一代生长在和平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做起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将来方能讲好南京记忆中国故事将和平理念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我们铭记历史更是因为历史的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祖国的强大不仅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前提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维护去贡献去创造我们只有着眼当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祖国才能更加强大未来才能更加光明

谢谢大家

昭昭钟声,是为了缅怀南京大屠杀及所有惨遭法西斯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是为了守护一段不能忘却的回忆,捍卫一个不容否认的真相。

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三十万无辜遇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和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都不会答应。

懂得缅怀的民族必然善于倾听历史深处的回音。84年前,在日军残忍屠杀南京同胞时,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先生毅然选择留下,接纳救济了无数的中国人。

而他的日记也为我们铭记这一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下面有请“面对历史和我们自己”选修课的同学为我们带来拉贝日记选段朗诵。


拉贝先生介绍

约翰·拉贝于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那个危急的关头,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二十多万中国人的生命。他和日军斗智斗勇,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并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下他目睹的日军暴行。《拉贝日记》中文版于1997年出版,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拉贝日记》原文(节选)

12 December 1937

The sky to the south is allflames. The two dugouts in the garden are nowfilled to the brim with refugees. There are knocks at both gates to the property. Women and children pleadto be let in. And I cannot listen to their wailingany longer, so I open both gates and let everyone in who wants in.

火光映红了整个南面的天空。现如今,我院子里的两个防空洞都被中国难民挤得满满当当。我住所的两扇大门上,敲门声不绝于耳。门外的妇女和儿童们恳求我放他们进来。隔着门听着他们的哀号恸哭,拒绝他们我真的于心不忍,于是我大开双门,让他们全都进来。

16 December 1937

Almost all the houses of the German military advisors have been looted by Japanese soldiers. No Chinese even dares set foot outside his house! When the gates to my garden are opened to let my car leave the grounds where I have already taken in over a hundred of the poorest refugees—women and children on the street outside kneel and bang their heads against the ground, pleading to be allowed to camp on my garden grounds. You simply cannot conceive of the misery...

几乎所有德国军事顾问的住所都已被日本兵洗劫一空。如今,甚至没有一个中国人敢踏出家门半步!我这里已经收容了一百多贫苦难民了。当大门打开好让汽车驶出院子的时候,我看到门外的街上,妇孺纷纷跪倒在路旁,不住地以头抢地,恳求我把他们安顿在我的宅院中。你根本无法想象目睹此情此景的我内心的酸楚,你也无法想象难民们的痛苦……

All the women and children, their eyes big with terror, are sitting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 pressed closely together, in part to keep warm, in part to give each other courage. Their one hope is that I, the foreign devil, will drive these evil spirits away.

所有的妇女、儿童,眼中充溢着惶恐不安;或是为了能够取暖、或是为了能够鼓舞对方,他们互相紧挨着彼此坐在院中的草地上。他们心中有一个希望,那便是我——他们口中的“洋鬼子”,能够把阴魂驱散,将恶鬼赶走,让邪恶远去。

If you can do some good, why hesitate.

如果你可以做些善事,何必犹豫不决?

朗读结尾

1946年6月,拉贝先生被盟军宣布为“去纳粹化”,由于无法获得全额养老金,晚年十分贫困。中国人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恩人危难之时,中国政府每月为他提供金钱和粮食一直到他去世。

1997年,拉贝墓地到期,中国政府得知消息后,决定对续租拉贝墓地、重修拉贝墓园予以支持:出资重修拉贝墓园,一次性支付40年墓地费用。拉贝先生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将拉贝先生原墓碑赠给中国,现存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让我们对“南京好人”约翰·拉贝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您,拉贝先生!

探寻历史留下的痕迹远不停留于纸面,同学们还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对历史的尊重与热爱。行走大运河课程的同学们将课程搬到了运河边,他们带着课题,实地探访古驿站、运河古道、考古工地 …对江苏段运河的历史考察、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记录和研究,结合科技文保,提出自己的建议。口述历史的同学则通过面对面采访这一特殊形式,记录了身边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有的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有的采访了赤脚医生,有的采访了家中的长辈。讲述人饱含情感的讲述,让一幅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再通过自己记录、整理访谈材料,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对四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从他人身上汲取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在通过各种方式,去铭记,去传承。去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四史故事讲述比赛,分享了一个名叫邓中夏的革命先驱的故事。最打动我的就是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1933年5月15日晚,邓中夏在研究和布置工作时,被法国租界巡捕逮捕,关押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秘密党支部在放风时派人悄悄问他说“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态度”,邓中夏一听,连说:“问得好,请告诉同志们,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四个月后,邓中夏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在即将告别人生的时刻,邓中夏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将胜利的信念化作最后的呐喊: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我们的。正是有无数像邓中夏这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奋斗者”,才有了今天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面对这一段惨痛的历史,面对日益兴盛的祖国,面对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都可以成为那一个人。

那一个拭去纪念碑上尘埃的人,那一个静思默哀国家公祭的人。

那一个纪念馆里讲述历史的志愿者,那一个谨遵国法的少年人或许几年后我们将奔赴祖国各地,或许我们将走出国门,但请不要忘记,你在哪里,国就在哪里爱国从来就不只是一句口号,更融于在平日我们的一言一行,积累于平日我们的一点一滴。

牢记历史,背负着历史的痛感,并不是要刺激和培养仇恨,而是要在历史的敬畏中,朝着一个向好的目标坚定前行。

让历史的记忆化作奋进的力量,融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谱系,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