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带得走的能力——省历史名师工作站走进南外基地校

发布者:教学处发布时间:2019-04-18浏览次数:839

培养带得走的能力——省历史名师工作站走进南外基地校(三)

 329日上午,工作站老师前往南京博物院,现场观摩校与南京博物院合作的面向高中学生开设的STEM+课程之文物修复。

参加该课程的学生是我校高三的出国生和保送生。他们查阅大量瓷器烧制方面的文博资料,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掌握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研究小组成员通过精美的课件,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瓷器的文化内涵和相关历史知识,并结合南京博物院相关馆藏精品文物,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场老师无不赞叹。“探究铜着色剂在不同气氛下的显色”研究小组把选题分为“陶瓷颜料显色之机理”(叶家盛)、“铜着色剂不同呈色之原因”(侯允迪)、“铜着色剂历代工艺之发展”(陈思雨)以及“古代陶瓷万彩于当今社会之再创造”(徐奕恬)四个章节,四位组员图文并茂地展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恳请老师提供相应的援助。我校化学老师周子艺当场进行答疑解惑,并对实验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另外三组同学分别对瓷器纹样、斗彩瓷和瓷器外销等专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该课程指导教师周媛媛老师介绍,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在南外还有很多,学生不再局限于在学校教室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教师的格局。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陈刚先生百忙之中也莅临教学现场,他告诉大家,这种将博物馆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结合的课程,受到了南京各大名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对扩大博物院的教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陈主任也坦承,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能参加类似活动的次数还不是很多,南外的博物馆课程实践虽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仍有部分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工作站主持人唐琴老师应邀对活动进行了点评,她认为,高中生走进博物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南外的这种模式完全可能在高一高二年级复制、推广;唐琴老师说,学科不是目的,而是工具,通过博物馆课程,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进而养成面对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课后,工作站的老师还参观了南博精美的文物馆藏,近身感受了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既丰富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又更新了历史教育的课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