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历史——省历史“名师工作站”走进南外基地校

发布者:教学处发布时间:2019-04-18浏览次数:1141

寻找身边的历史——省历史“名师工作站”走进南外基地校(一)

2019327日上午,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工作站”第四次集中研修在首席专家唐琴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京外国语学校。我校刘前树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并从跨学科的视角阐述了“历史学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历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联系历史学科与文化建设的纽带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既需要名师领航,又需要自身不断自主发展,在发展中成全学生和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火炬而不是蜡烛。      

工作站主持人唐琴老师向刘前树书记、余维主任表示感谢,同时向刘书记、省历史教研员刘克明主任以及南外的历史教研组介绍了省首届领航名师遴选、组建、运行以及取得的成果。

南外刘前树书记(正右)致欢迎词

历史教研组长周媛媛老师从“实践制作体验”“六朝博物馆课程”“南京博物院课程”“模拟联合国”“面对历史和我们”等选修课出发,向全体成员介绍《基于历史博物馆的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周老师的介绍让大家感受到历史课堂的智慧生成,核心素养落实有抓手。

省历史教研员刘克明老师做了一场高屋建瓴的学术讲座——《寻找历史:历史教师的素养漫谈》,讲座中的一些观点和建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丰厚的专业素养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和基础,其形成离不开多读、多看、多思和多行(体验);最好的历史课程资源就在脚下等。对研修成员来说,半天的研修短暂而充实,在不知不觉中聚焦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与方法,深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姚锦祥副教授作了题为《澳大利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及其启示》的精彩报告。姚教授首先对我国基于核心素养新修订的历史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一结构体现的是大通史、小专题的主题组织方式。面对课程内容结构的改变,姚教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思考:怎样将主题教学与探究性活动结合起来?如何解决

新教材课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应对历史高考?怎样认识和处理初高中内容的重复和衔接?怎样解决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致性问题?姚教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介绍了澳大利亚中学历史课程与评价的基本情况,如澳大利亚注重主题学习,注重广度学习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在报告的最后部分,姚教授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对成员们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了指导,使成员们获益匪浅。

最后,工作站老师来到六朝博物馆,观摩我校极具特色的选修课程“小石榴课堂”,本课以“认识瓦当艺术”为主题,由历史教师和美术教师跨学科合作,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带来了丰富生动的历史文化体验。

精彩的课堂在六朝博物馆遗址展示厅的一面瓦当墙前拉开序幕,唐园园老师以博物馆LOGO图案源自六朝人面纹瓦当切入,在激趣促思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认识到瓦当不仅具有保护檐头筒瓦的遮挡功能,还具有美化装饰和镇宅祈福功能;在重组碎片的游戏竞赛中,学生将自己随机抽取的图案合作拼成完整的瓦当纹饰,并对其瓦当复制品展开研究;在团队合作的交流展示中,学生逐一分享自己对瓦当图案蕴意的分析和评价,显示出极强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唐教师介绍瓦当的发展历史,总结瓦当的纹饰类型和作用,并揭示瓦当的艺术表现形式背后,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思想理念和社会风貌。

接着,学生们跟随曹启海老师转移到六朝科学堂,围坐在长长的工作台旁,发挥艺术才能体验瓦当仿古制作。美术老师指出瓦当制作融书法、篆刻和绘画于一体,是水、火和土的艺术,他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掌握瓦当的造型特点,耐心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图案设计。一阵紧锣密鼓的泥坯塑形、刻刀制图、上色拓印后,南外学子将传统图案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出色地完成了瓦当创作。这节别开生面的选修课让大家认识到,历史与美术的跨界,课堂教学与博物馆资源的融合,深刻彰显了课程资源开发的生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