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带着走的力量——首届省级领航名师“中学历史名师工作站”走进南外

发布者:南外校办发布时间:2019-04-01浏览次数:2172


326—29日首届省级领航名师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工作站”第四次研修活动在南外举行,刘前树书记代表学校对工作站的专家们走进南外表示了最热诚的欢迎。期间,工作站成员及南外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分别听取了江苏省历史教研员刘克明老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任鹏杰主编、南师大姚锦祥教授的精彩讲座。本次“南外站”研修的主题是“基于学科素养的历史第二课堂探究实施”,南外历史组也借此机会,向工作站的专家展示了学校有关历史第二课堂的实践成果,以期得到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




传统课堂上的体验创作课程





课本中的文物情景再现,你觉得神似吗?初中同学动手还原书本中的古文物,生动刻画中增添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从一幅幅历史漫画中,你又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思考和情趣呢?灵动的课堂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悠游自在的知识交流,更多的还是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激荡!



博物馆课程之“小石榴”课堂


历史与艺术的跨界,课堂教学与博物馆资源地融合,让这些六朝的人面纹瓦当跨越千年与当下流行的各式表情包来一次激情碰撞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老师唐园园从六朝博物馆的logo切入,“第一眼看上去最吸引的是那一块瓦当?”“你知道瓦当的功能吗?”“你读懂了瓦当上的纹饰了吗?”在瓦当墙面前,师生间的一问一答烘托出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孩子们或端详、或热议,细细述说他们眼中的瓦当故事,这一刻,每个人都与历史文物有了自己的个性独白……



随后学生在美术老师曹启海的带领下,尝试用紫砂泥雕刻制作瓦当纹饰,学生们有的选择人面纹,有的选择莲花纹,还有的加入了自己的小创意。“小石榴”课堂犹如给孩子的历史学习开启了一扇窗,体验探究是历史学习最积极的动力。




博物馆课程之南博文物修复课


由历史组周媛媛老师牵头设计面向高中同学的南京博物院文物修复选修课,属于我校STEM+课程体系。同学们借助南博丰富的资源,分组进行专题性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研究生成出众多见解独到的课题。




比如“探究铜着色剂在不同气氛下的显色”的研究,选题分为“陶瓷颜料显色之机理”、“铜着色剂不同呈色之原因”、“铜着色剂历代工艺之发展”以及“古代陶瓷万彩于当今社会之再创造”四个章节,四位组员分工完成,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在研究中不断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及时向老师们求教解答。




学生们在学术上的这份认真与执着不仅获得南博专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当日现场观摩专家的一致赞叹!大家都说,有着这样的钻研,今后他们会走得更远更自信!




坚持多年的校本课程之精彩展现


作为省级课程基地,在南外的模联课堂上,模联人以流利的英文以及专业的外交素养表达,令观摩的老师啧啧称赞。





代表们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游说协商、拟订决议、投票表决等一系列环节,采用联合国各种会议的运作方式,展现了同学们的批判思维力、自主学习力、社会行动力、全球胜任力。文献梳理、观点辨析、从容陈述,历史的学科素养不断得以积淀。




面对历史和我们”(FHAO)选修课,是英语组尚媛媛老师及她的团队坚持十年之果,她向老师们介绍了课程的体系和理念,结合历史与当今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将历史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道德选择联系起来,打造多模态课堂,包括最近两年开展的“行前一课”活动。如此好的理念,好的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实践,回到历史学的根本,寻找历史教育的真谛。这正是历史带着走的真实力量!



四天的研修转瞬即逝,感谢各位专家给予我们诸多智慧教育的建议,感谢英语组、美术组、化学组的大力协助以及历史组所有同仁的全情投入,更要感谢所有参与课程展示的南外学生们的精彩表现。相信这些都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不竭动力,希望在今后的历史教学探索中我们践行致远……



活动感言:

在六朝博物馆的“小石榴课堂”里,我们看到传统的历史在与艺术的遇见中“复活”;在模拟联合国的现场,我们领略到未来领跑人的卓越气质和社会担当;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鲜活的案例直指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借助南京博物院资源的“文物修复”课程,让我们看到怎样的教育是“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基于历史学科的博物馆课程,让学生与代表历史的实物实现面对面,用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了解中华文明、理解世界文明。南外,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胸怀的现代人,我们感动、惊叹、敬佩!

                                       ——历史名师工作站首席专家 唐琴老师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是我心底留守的那份“育人”课程。待在南外的一天,和余维老师团队的互动,让我们心灵走得更近了。

                                       ——南京一中江北分校  赵士祥校长


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始终坚持“问史寻‘人’”,南外的历史课堂让我们看到历史中的“人”立体跃然,生活中的“人”饱含深情,课堂中的“人”共话思辨。在南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让我重省历史教师的职业修养、技艺与使命。

                                      ——“唐秦名师工作室”黄雯婷老师

一切都太有新鲜感了,上课的地点不再是教室,可以零距离接触文物,每个人都兴奋地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瓦当图,同学间俏皮地模仿起瓦当上的各式表情包。之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了瓦当地制作工艺,泥胚塑形、刻刀制图、上色拓印……好不热闹!

——初三(5)班  周彦琳


古人对于一件精美瓷器的追求所蕴含的内核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为什么可以不计成本地烧制出最理想的颜色,是源于一种匠人精神;为什么对红色情有独钟,因为红色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寓意;为什么希望烧制的瓷器能完整匀称,因为在传统的中式美学里一直崇尚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从每一件瓷器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及浓厚的情感。透过其美丽的皮囊,看到皮囊之下有趣的灵魂——那些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涵义。

——高三(1)班侯允迪



供稿:南外历史组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