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19-03-13浏览次数:879

陆: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三(7)班的陆静文。

姜:我是来自高三(8)班的姜浩远。今天的晨会由我们为大家主持。


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口号,十八大以来,大到国家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战略决策层出不穷;小到每个公民,又几乎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念叨两句少开车多种树。

姜: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无需我们多言。然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是否只能停滞于几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呢?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态问题,我们又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不断更新其方式与内容。期待今天的晨会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

姜:首先有请高三(7)班的王淑君同学给大家谈谈有关生态污染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高三(7)班的王淑君,今天我谈论的核心词是—水污染及水污染治理。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查阅有关绿色理念的介绍时,可以看到以下一段话:“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对于用水、排水大家都不陌生。怀抱着金陵城的十里秦淮水,并不总是桨声灯影,异味和漂浮物时常打破人们对六朝古都昔景的美好想象;近邻滋养无锡城的太湖水,也不是昔日泰伯仲雍初到时的清澈模样,爆发的蓝藻消耗湖水中的氧气,也消耗吴文化笼罩着的神秘历史感;相隔一水间的扬州和镇江,再也不能让临川先生心怀喜悦感叹“春风又绿江南岸”,耸人听闻的偷排废酸和自来水污染事件一下从北宋的诗情画意将人拉回现实。

根据资料显示,2016 年Ⅳ类及差于Ⅳ类的水质比例仍然有 32.3%的高占比,水污染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全国七大重点河流域中的五大重点河流域的水质情况都不容乐观。湖泊(水库)水质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6 年,重点关注的三湖中的太湖、巢湖分别为轻度污染,滇池为重度污染湖体,同时太湖、巢湖全湖平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滇池全湖平均为重度富营养状态。城市黑臭水体范围非常广。住建部和环保部 2016 年 2 月 18 日联合发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截至 2 月 16 日,全国 295 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 218 座城市,共排查出黑臭水体 1861 个。截至 2017 年 6 月 6 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督平台认定黑臭水体 2100 个,水体长度为 7063.383 公里,约相当于长江长度的 157%,水体面积为1484.647 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太湖水域面积的 63%。

由此可见,水环境治理和水安全保障已成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令人欣慰地的是,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正处于水污染治理攻坚阶段,是世界上水污染治理“最活跃”的国家。中国大力治理水污染,并取得显著成果:大规模污水处理从无到有,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中国仅用10年到15年就建成了约50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已和美国相当。水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正积极探索河湖管理创新,2016年全面推行“河长制”,2018年初又提出将在年底前全面建立“湖长制”,给江河湖海配备污染防治责任人。除制度创新外,水污染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随着政府加大科研投入,相关技术研发也十分活跃。今年的春游远足我们将会沿内秦淮河岸行走,届时请同学们关注南京市为了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水面上的生物浮床种植的是什么植物、能发挥什么作用?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履行好作为公民的义务,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并以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亲人朋友多一分环保意识。梁任公百余年前写下《少年中国说》,中国不是老大国,而是成长中的少年国,这成长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每一位同学对其的爱护。

谢谢大家。

姜:感谢王淑君同学的精彩发言。水是生命之源,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基础,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它却是一种广义可再生,狭义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日益短缺的水资源。

陆:保护水资源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姜: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的生态问题不仅有水污染,还有大气污染、光污染、能源短缺等。它们都是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

陆:科技的发展为我们解决各类生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新能源的诞生,能源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各种新型资源再生技术也为我们更高效地循环利用各类资源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下面,有请高三(1)班的陈思雨同学为我们介绍如何运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1)班的陈思雨。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一颗小破球闯入了吃瓜群众们的视野,并且收获了45亿的票房和来自各界的评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便是其中的经典台词。而一直播放着这句话的运载车,也吸引了我的目光——在物资匮乏的2075年,人类如何驱使如此庞大的运载车并在冰天雪地中前进的?通过翻阅制作手记,我得知导演组给出的解释设定是运载车使用了特殊的液体燃料,在推动运载车前行的同时,也可以维持车内温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诸如醇基的液体燃料,它们原料广泛,便于储存,可以随时添加,而且绿色环保,是一种极受欢迎的清洁能源。当然,除去液体燃料,现在我们熟知的新能源汽车多采用电力,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拥有成熟技术的同时,纯电力汽车也面临着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电动车的电池较贵,且未形成经济规模,导致购买价格较贵等问题。不过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日常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有很多更换成为电力驱动,政府也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居民提供一定补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汽车一定能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纯电力汽车之外,燃气汽车、氢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空气动力汽车均属于新能源汽车。其中空气动力汽车利用空气作为能量载体,使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30MP以上,然后储存在储气罐中。需要开动汽车时将压缩空气释放出来驱动马达行驶。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节能创意了。

提及汽车,自然容易联想到看看世界的旅行。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宏大的课题,其下有许多有趣的分支学科和项目,生态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使游客心身愉悦。过去,游客们追求的是3“S”,即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却对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现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人们在选择目的地时更注重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 )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当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最干净的美好时,所收获到的乐趣不仅源于身体感官,还有来自心灵的共鸣。

生态建筑也是一支挂满了各色果实的树桠。它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例如星球大战中的死星,黑客帝国里的锡安和蚁哥正传里的蚁丘。现实中的案例也有德国的三升房、奥尔良的诺亚等。

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责任,也不仅仅依靠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更新,新发明的出现,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依赖于每一个人观念的更新,环保意识的加强。因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若是真有物资能源消耗殆尽的那一天,流浪的将不是地球,而是人类,那时,我们又能去向何方呢?

陆:感谢陈思雨同学的精彩发言。生态文明建设自古以来从未停歇过。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曾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姜:现如今,我们对于生态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更加强调人的自觉自律,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促进、共处共融。当今的生态文明,可以说,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对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至关重要。

陆:建设生态文明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明天就是植树节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可以养护好教室里的盆栽植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建设美丽校园,美丽中国。

姜:让我们携起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创造更美丽的明天。我们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