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文化俱乐部第三次活动报告

发布者:南外校办发布时间:2018-12-04浏览次数:1125


组       长:王沿钦、白立轩

时       间:20181118

地       点:徒步明城墙(中华门武定门东水关)

指导老师:王许林教授

参与成员:王沿钦、白立轩、庄沁尧、刘扬、徐仁琪、李箕恺、阎朝文、丁一帆、江昕怡、杭语、陆艺涵、李尚泽、刘敏行、陆妍冰、李与桐

古城墙文化俱乐部第三次城墙考察是在微风细雨中进行,更添韵味与乐趣,王教授云“冒雨游城也莫嫌,却缘色雨中添”。



本次活动是徒步明城墙,路线是中华门武定门东水关。特邀王许林教授全程讲解了沿途城墙典故历史及变迁发展。上到中华门城堡城头,教授指向大报恩寺的方向:“这段城墙其实是一条分界线,你看,这边代表南京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处处都是名胜古迹,大报恩寺、雨花塔、方孝孺墓、牛首山佛教圣地等等。”教授 又转过头来:“这另一边,是现在的南京,有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体现了南京的经济繁荣。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门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其扩建而成,称聚宝门。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1988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201211月,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从中华门城堡向东行去,途径老门东区域,从城墙上看去,南京传统特色建筑群鳞次栉比,王教授介绍:老门东是古时南京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聚居区,是南京城的文化中心。



一路上王教授妙语连珠,南京历史与文化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已经经过武定门来到了东水关。



东水关是南京明城墙的两座明代京城水关之一,与西水关相对,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东水关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时期,明朝修建明城墙时在此基础上扩建,1960年代受拆城风波影响拆除部分。

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在古代,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




一路走来,雨中游城墙更有意境,感受着南京城墙的悠久与文化,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气氛欢快时间更是过得飞快。期待下一次的城墙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