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师生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27浏览次数:1846

文学社师生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春末夏初时分,和着窗外草木窸窸窣窣的声音与逐渐变得刺眼的阳光,一年一度的社团巡礼拉开帷幕。

此次社团巡礼,文学社在社团联盟吴玮老师的帮助下,有幸邀请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创意产业和影视发展策略研究员,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文化产业学会常务理事张鹏教授,开展一场意义非凡的师生交流会。

张教授从一些生动的故事及实例入手,主要讲述了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应用文学的飞速发展,证明了当今文学的存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几种,亦不仅仅是个人情愫的寄托,而可以转变为一种实际应用的工具,甚至一种产业。针对受众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应用文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文学形式。

在座同学各抒己见,并向张鹏教授提出了仍存在的一些疑问,现场师生交流气氛活跃,同学们对于文学的理解亦冲破了曾经的局限。

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有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的确,临渊而渔,能空念想,解杂思,平波澜,镇躁郁;临渊而思,能化戾气,知事理,明方向,增气度。

2017文学社社刊《镜·临渊》在期盼与感叹中问世。借此机会,文学社社长与前任社长及主编将社刊赠予张鹏老师。“文学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张教授予文学社的寄语。

希望所有热爱文学的南外人能够对文学保有最初的热爱,一往无前。


当我们谈论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

---交流会活动感想


 “文学是什么?”张老师问,“第一排四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是用文字呈现美的作品。”我目光虚浮地回答。

这是我在听这场讲座前,在五秒钟内能想出来的最好的答案。

文学社昨天有场讲座,请来了一位优秀的教授讲文学,得闻此事我就兴冲冲地去了学校蹭课听。到的时候踩着点,正巧碰见吴老师领着位中年男子往教室走,心里暗想这该不会是那位教授?笑着说了声“老师好”,我灰溜溜地进了讲座室。

没想到这真是那位教授。他穿得很精神,脸上挂着大而饱满的笑和几个同学打着招呼,没有走到讲台上去。我远远地在座位上观察,感觉这个出场很不一般,平易近人得惊人。

让我觉得“很不一般”的事随着演讲的开始和推进一桩接着一桩地袭来。从张鹏老师头衔的长度到令人相当艳羡的履历,到张老师对于文学在当代社会里的应用的见解,都“很不一般”。张老师一直没有走到讲台后面,没有举起话筒坐着单方面地输出大道理,而是在讲台之前站得挺拔,和我们第一排不过三四米的距离,声音很清楚。

讲座的主题是文学。在讲座中,张老师讲到了“私人写作”和“公众写作”。私人写作是面向自己的,不向外寻求肯定的写作;而公众写作是市场导向的、寻求观众认可的写作。张老师举了一些电影界的例子,有关编导们写“本子”的趣事和成功与不成功的著作,同学们(如我)深受吸引。同时,张鹏教授也教了我们了一些写故事的技巧,譬如“陌生化处理”和“埋下欲望与冲突”。讲如何去陌生化一件日常物品的时候,张老师举了很多极为生动的例子,从小龙虾到新闻事件的塑造,天南地北,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张老师说的还有很多。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同学们的热情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问答时间一共达到了四十多分钟,来自听众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张老师也耐心地一一作答。

 “语言就像是手机,”张老师说,“它传递信息,它联系众人,没人离得开它。”

 “而文学呢?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在演讲的最后,张鹏教授如是说。

我不敢说这场讲座“改变了我的一生”或“彻底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也不敢将老师所讲的每一个要点都复述出来(因为害怕会误读老师的观点,做出错误的阐释),但我可以笃定地说,从我,一个高二喜爱文学的普通中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有趣而真诚、扩展思路的讲座。张鹏老师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写小说的技巧和讲故事的重要性,还有更多的,是文学在社会中更普遍的可能性,复杂的现实中文学和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

当我们谈论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如今,这场文学相关的讲座过后,我知道了:当我们在谈论文学,我们在谈论的是最纯净的文字和最现实的世界,是玄奥的美学也是奔放的市场,是高台也是平地,是私人的也是公众的;当我们在讨论文学,我们讨论的事情比我们中任何一个人想象的都要更多。


通讯员:文学社 陈意润 杨嘉石

摄影:学生处 吴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