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让校园更文明和谐(3月6日晨会)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17-03-06浏览次数:1031


李: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本次晨会由我们为大家主持。我是高一(7)班的李亦可。

  

潘:我是高一(4)班的潘安妮。

  

李:尊重,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真诚以待,对认识的老师道声早安,都是尊重他人的体现。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正更加迫切地期待着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他们生而不幸,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被限制在社会的边缘,很少被人们所了解。今天,我们就希望利用这次晨会,带大家领略残障人士的生活,在关注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他们更深层次的尊重。

  

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许多公共场所,我们都可以看到专门为轮椅而设计的通道。地铁站里,也设有方便残障人士通行的电梯。同时,我们也能发现,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开始向残疾人开放,使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现自身的价值。以上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残疾人的意愿和希望的尊重——或者说,是物质上的尊重。

  

李:然而,除了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人们还应该更多地给予残障人士精神上的尊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残障人士始终是和社会孤立的一个群体。我们会为他们的不幸感到遗憾,却很少想要和他们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像朋友一样谈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潘:而这样精神上的尊重,正是残障人士所迫切需要的。他们确实遭受了先天的不幸,但他们和我们之间并不存在隔阂。他们同我们一样,也有着喜怒哀乐,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在充实着自己。他们眼中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对于这一点,所有和他们交流过的同学都深有感触。下面,有请高二七班的杨嘉石同学谈一谈她在盲校作志愿者时的感受。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二七班的杨嘉石。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高一时在盲校做志愿者的一些体会。 

    在盲校做志愿者,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偏见的消失。很多人对于盲人的生活有所误解,包括先前的我在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一天去盲校的食堂吃饭时,我感到了强烈冲击的原因。食堂里欢乐却有序的氛围令我记忆犹新。有几个孩子用手机读着电子书,有不少同学戴耳机听着音乐,排队的同学们三三两两讨论着一些什么——我隐约听见似乎有位好学的男生背诵着《滕王阁序》——还有些同学向我们打招呼。一个低年级同学问我:“你们是从南外来的吗?来参加我们的门球比赛?”我也就接着话茬聊了下去。他和我说他的门球打得不错,但是他的同学打得更好。过了一小会,队伍排到了他,他上前欢乐地接过装满饭菜的餐盘,和打饭的阿姨说了谢谢,然后再对我大声说了句“拜拜”,挥挥手和小伙伴吃饭去了。 

生活方式上的偏见,在我吃完这顿饭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事实上,我感到与他们的共同话题其实多到超乎我的想象。在我吃饭时,旁边一个男生正和邻座聊着《斗破苍穹》;旁边另一桌上说着最近的考试,一个和我年纪相仿、声音特别好听的女孩子说:“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啊,太紧张了。要完要完。”我感到心中升起一股共鸣。亲切感很快在我的心中驻扎下来。这是来到盲校后让我深刻印象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发生在门球开幕式上,两位主持人都极其大方,开朗和擅于表达。特别是那位女主持人,出色的声音条件,自信无敌的笑容,流畅自然的表达和串词,几乎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主持。开幕式在他俩的主持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我发言后突然出现了一点小状况,男主持人似乎有点紧张,忘了下一句串词。“希望我们…希望…”他不确定地重复了一遍,在手中摩挲着卡片,感受凹凸的盲文传递的文字。大约三四秒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希望我们能一同度过在这里的时光,展现青春最勃发的一面!下面有请……”他接了下去,而下面坐着的同学突然笑起来,充满善意的那种,然后鼓起了掌。掌声从观众席最前端和最后端最先响起,往中心飘来,汇集在天井上空,几秒后在台前结束,但在我的心里却久久回荡。  

这两件事情,不仅让我对盲校同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尊重“一词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结识盲校同学,让我知道,有这么一群同龄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青春一样精彩纷呈。同时,也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审视自己,探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中谈到,在他这个残疾人的眼中,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是最幸福的人。但当卡尔刘易斯被约翰逊战胜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上帝从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限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和痛苦的根源。

    和盲人相比,我们的确“幸福”,但我们又同样有限。甚至,这些局限比看不到的局限更严重。那么,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克服局限,勇敢地拥抱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呢?  

    我想,每个人能在局限内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谢谢大家。

  

  

  

李:感谢杨嘉石同学的精彩发言,她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尊重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善良,一种美德,一种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

  

潘: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把沟通心灵的钥匙,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针;

  

李:人生而不同,但无论国籍、肤色、贫富、人种,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都是宇宙中的平等一员。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嘉宾,听听她对“尊重”的理解。

  

潘:我们请来的是南京盲校的陈慧姣同学。她刚出生时就因先天性白内障而双目失明。她爱好写作和朗诵,至今为止共创作过三十多首诗歌,一个话剧和一些小散文。2013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春暖花开的日子》。

  

李:下面有请陈慧姣同学。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市盲人学校的陈慧姣。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同你们分享我个人对于“尊重残疾人”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看法。

    作为一个零视力、无光感的视觉障碍者,我常在与人聊天时被问及这样的问题:

你们看不见,是怎么用手机、玩电脑的?是怎么上课、写作业的?是怎么逛街、买东西的?甚至是怎么走路、怎么穿衣吃饭的?

    起初,我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反感,这不是赤裸裸的歧视吗,看不见怎么啦,看不见就不能用手机、玩电脑,不能穿衣吃饭和走路了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的丰富,我逐渐意识到,这些并非歧视,确切来说,这些问题只是所有不曾关注和了解过残障者世界的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得到解答的疑惑和好奇罢了。

    记得去年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一篇标题为“无障碍的世界离我们还有多远”的文章,当时我就在想,这个标题中提到的“无障碍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我们在通往这一世界的道路上又究竟有哪些障碍,它们之中哪一个是最难愉悦的屏障,我们又该如何把这些阻住前路的山川河流化作陶翁笔下交通的阡陌呢?

    思考良久,我觉得我们目前遇到最大的障碍是不能相对平等的融入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事的变迁,经济与科技一日千里的腾飞几乎可以被称之为这个时代的速度。在这样大变革的背景下,上网、购物、学习和生活对我们来说都不在是难事,但我们依然无法相对平等的融入人群,而这当中的成因绝不是简单粗暴的来自外界的歧视,仅靠科技的力量也无法拉近这一段走出去和走进来的距离。于是,我在当天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对于你们我只想说,来吧,关注我们的世界,进而了解我们的世界,惟其如此,你们才能在某一天像对待日常的穿衣吃饭那样,不再好奇与我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盲杖,不在好奇与我们的文字、我们的生活;关于我们我只想说,来吧,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让我们先走出去,在把更多的人带进来,让他们看到、听到、知道我们的世界,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某一天像呼吸每一寸日光的暖意那样,不在生活与大众新奇、探究的目光里。

    所以,老师同学们,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残障者的世界,让尊重从关注和了解开始,从改变固有的认知开始。当我们彼此不在好奇时,便可开启一场相对平等的交流,我向往着那一幕的融洽,更期待着那一刻的酣畅淋漓。

    在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里,有这样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承认差异,缩小差距。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与常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残障者只是一个个体差异与自身障碍较大众更为鲜明的群体罢了,除此之外,我们与常人毫无二致,人类所有的喜怒哀乐,我们也同样拥有,人类必经的悲欢离合,我们也同样经历。我们需要承认一切有生理功能的残缺带来的个体差异,我们不想在怯懦自卑的待在自我的角落里,做无用的低泣者和聒噪的可怜虫。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被过度的自尊捆绑,成为刚愎自用的自大狂或故步自封的守旧者。我们敢于亮出现实中无法抵达的脆弱部分,也愿意欣然接受人们适当的帮助;我们试图努力缩小所有能缩小的差距,也尽力在能独立时选择像坚韧成长。

    前不久看了一档奇葩的正能量节目《奇葩大会》,里头有个视障者叫蔡聪,他的一席话让我颇为震动,于是感慨之下,我又在当天的朋友圈里写下了一段话,那么最后,我把这一番感悟与大家分享,这也是我心底对“尊重残疾人”这一主题最真诚的独白:期待着有一天,人们的赞扬不再是因为我们在视觉障碍的基础上做到了些什么,而只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本身;人们的惭愧不再是因为我们在视觉障碍的基础上还这样的活着,而只是因为对我们生活状态本身的向往。对于我们,有太多墨守成规的限制需要自己去打破,有太多固有的自我认知需要自己去改变;对于你们,有太多关于我们的刻板印象需要去重新定义,有太多的误解需要被彻底纠正。请不要说“你们真棒,看不见却还能怎样怎样,”就像你们不愿意虚度年华一样,我们也只是不愿意荒废光阴罢了;请不要说“我们很惭愧,身体健全活的却还不如你们”之类的芸芸,因为你们不知道有很多你们从不曾注意的举手之劳,是我们残障者钟声的遗憾和向往。我们不否认和你们存在着生理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干预和弥补的;我们和你们都需要重视的是各自对待视觉、听觉、嗅觉乃至各种生理障碍的心态、误解、刻板印象以及错误认知,更需要重视的是这种态度所造成的我们和你们之间心里、精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很难缩小、干预和弥补的。我们知道平等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为期不短的时间以及耐心漫长的等待。所以我们会努力,会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向你们靠拢,也希望你们能在彼端和我们一起努力,不仰视,不俯视,从平视的角度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向我们靠进,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能于日常的琐碎处共鸣,能在明朗的日光下互暖。


  

潘:是的,承认差异,缩小差距。尊重就是缩小人与人差距的良方。它生长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也许你无心播撒,回望处却已是满目青葱。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真情在,就有未来希望在。

  

李: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秉持“做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南外精神,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稳定安康!

  

潘:今天的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