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精选(一)推荐人:陈懿、朱征、李静雯

发布者:宣传外联处发布时间:2017-01-12浏览次数:1052

《教育的目的》导读

                                 ——推荐人  陈懿

教育的目的:生命 生活 生长

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开宗明义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须警惕学校办学目标的异化。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远离名利之争。身在其中,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善意,感受到学校对生命成长的期待。

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题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怀特海以不容置疑的语气作了这样的判断,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生活是教育的灵魂。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特别重视教育对精神生活的意义。怀特海强调:“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强调课程应该删繁就简,突出其核心价值。他要求:“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统一于生活的整体,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对科目之间相互对立。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尤其重视“智慧”的生成。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获取了知识,却未必就能生成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智慧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和叠加。

生长: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

   怀特海认为,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个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这种周期性称之为“节奏”,教育应该踩着这种“节奏”,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智力发展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循环上升的周期性过程。     





《教什么知识》导读

    ——推荐人 朱征


做了16年的老师,可以说16年里面几乎天天在教知识,学生在学知识,可是究竟什么知识是更重要的呢?很多老师可能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么多知识我们怎么教?为什么有时候面对差不多的班级,教几乎一样的内容,有的老师能够很从容地教而且成绩不错,而有的老师每天辛辛苦苦却收获不大?

当我们纠结于此的时候,反思一下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呢?我所教的学生有的已经工作,甚至成家了,回来看我的时候,我问他还记得我当年教的什么给你印象最深吗?回答往往不是专业的化学知识,而是某一次实验意外,某一个探究活动,甚至是某一个课上开的玩笑。有学生甚至还会觉得我教的知识在他毕业后再也没有用上。

再想想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这么累?我们总是觉得中国的学生学的知识很多,尤其是自以为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成功。但是你会发现美国的孩子知识并不比我们国内的孩子贫乏,但是他们并没有我们的孩子这么累。我曾经问过一些正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我们的基础知识是不是比他们学得好,答案往往令我失望,尤其是我们这么累的学习之后,创新能力却远远不及别人。这又是为什么?他们学的知识和我们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季苹写的《教什么知识》这本书会告诉你“教什么知识” 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教什么具体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回答什么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它也不仅仅是在具体的知识之间进行价值对比的问题,而是一个从总体上认识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问题。

作者季苹在《教什么知识》一书导言的第一句话“教师们天天在教知识,学生们天天在学知识,什么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直接影响学与教有效性的问题……”给我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是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从教什么学科,我们都在提倡“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以知识教学为核心,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中心。正像作者说的一样我们几乎没有过思考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作者严肃地思考:“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础教育同行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感知与经验层面。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教师在教学生大量的知识,让学生做大量的题,但这些知识究竟对学生产生多大影响,这是一名基础教育研究者应该直面的问题。”我感同身受且陷入了深思:难道我们的教育错了吗?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呢?

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极其薄弱,而且这与中国知识论的极其薄弱是一致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又发现教知识目的是培养能力,那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成了“教什么知识”的核心问题。

在大量知识教学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中,作者发现,教材中客观存在着四个层面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四个层面的知识应该层层增进学生的理解力,但实际并非如此……

尽管书中的理论与观点有些深奥,不过作者对知识的层面、水平、纬度的划分与理解以及进行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独具创新的尝试,对我们的教学有相当的指导、借鉴意义。相信《教什么知识》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好书。



《你好,我是费曼》导读

                              ——推荐人 李静雯


   《你好,我是费曼》又名“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是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著的一本自传式随笔。讲述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的传奇人生故事。

   书的第一部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讲述了造就费曼个性的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梅尔和初恋情人艾琳。包括父亲对幼年费曼充满启发性的启蒙教育,以及费曼与艾琳之间真挚的爱情故事。这一部分也包含了费曼的一些其他人生琐事, 以及一些费曼本人或与他相关的书信。第二部分《费曼先生调查挑战者号事件》不幸成了费曼先生最后的伟大历程。这个故事非常长,里面的内容至今看来仍然意义重大。它从费曼自己的角度讲述了关于挑战者号失事的整个调查过程,既包括了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也写了调查委员会以及NASA内部复杂的人情世故。

   费曼对任何事物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除了研究物理学,他还有很多传奇的经历,比如破解保险柜密码、演奏手鼓、破译玛雅象形文字、绘画甚至调查航天飞机失事。费曼的天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中描述的父亲的启蒙教育。费曼的父亲会维修收音机,会带小费曼观察自然,并擅长用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用费曼的话说:

   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 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没有任何压力, 只是兴趣盎然的讨论。 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费曼如何回忆自己父亲带给自己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