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大师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第三场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为我校教职员工带来了一场关于法国文学与文学翻译的精彩演讲。
许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副组长、国际比较文学会翻译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等。许教授发表法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160余篇,著作7部,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 余部,两度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奖译金”、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棕榈教育勋章”、中国“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他主编的《杜拉斯文集》(16卷)获全国第五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作品先后十余次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成果奖。
许钧教授的演讲首先就从他个人翻译的角度来谈对法国文学的认识。他认为法国文学有两大特征:一个是 “真”,一个是 “美”。所谓的“真”,是它永远以人文主义为底色,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它永远是跟哲学思潮结合在一起,而且法国基本上是19到20世纪世界主要文学思潮的发源地。第二是“美”,美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艺术创造一定是以新为美,文学的形式贵在创新。而法国文学就是在不断的创造之中,所以这种美永远给人一种常新的感觉。然后仅以文学作品的开头为例,许钧教授就非常生动地为我们区别了法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如巴尔扎克)、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雨果)和荒诞派文学(代表作家如加缪)。巴尔扎克是一个万能的观测者,是一个万能的叙述者,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写作就像一把解剖刀,对整个社会进行解剖;雨果认为“人被世上的三重桎梏重重地压着,一种是宗教的铁链,一种是社会的铁链,一种是自然的铁链”,三重束缚压迫着人类,他希望要挣脱开来,寻找一种美;加缪的荒诞小说就是要让我们警醒,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的不可知性,就是要我们反省自身的存在,调整不由自主的行为本身。许教授还认为法国人在文学作品的追求上永远都不甘寂寞,永远都有新的创造。比如他参与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不同于浪漫主义的雨果,更不同于爱情是破碎的、绝望的杜拉斯,他是以一种意识流的方式去创作的,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所想象的、通过意识流所展现的世界。
在谈及文学翻译时,许钧教授认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外国文学,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学是用外语撰写的,而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外国文学”,是经过翻译家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这种叫翻译文学。同样一本书,经过不同的译者,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奏者去演奏,风格是不同的。许教授以他和作家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韩译本名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翻译为例,非常细致和具体地说明了他的译本跟韩少功的译本之间的不同。许教授强调翻译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勇气、胆识、眼光和品位,而韩少功就兼具了这样几点,是韩少功发现了昆德拉,而且有勇气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那样的年代呈现给中国读者,韩少功的功劳和贡献是独一无二的。而在许教授和韩少功之间,因所处的时代不一样,翻译所提供的可能性不一样,作品所依据的版本也不同,自然就产生了新的差异。当然评判一个翻译作品,最重要的还要看他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到位。原著词语华丽,还它华丽;原著词语简约,还它简约。而在翻译中,是求“真”还是求“美”,永远是谈不完的话题。单就小说的标题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许钧教授就从哲学的简练、诗学的轻盈甚至社会学的意义等角度做了全方位剖析,使全体教职员工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