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秋天有个约会

发布者:余俊发布时间:2014-12-08浏览次数:1151

 

秋游栖霞山
初二(3)班 许倬昱
   
今年我们年级秋游的地点是南京近郊的栖霞山。
时值金秋,人山人海,我和同学随着如织的人群在大道上前行,走着走着,发现一条岩石上的小道,十分陡峭,一直延伸到树林深处,我们便想从这里探究一下深处的风景。岩石坑洼不平,有些地方几乎垂直于地面,我们手脚并用,小心地踩在岩石上的凹槽里,一步一步小心地向上攀爬,顾不上身上不时沾上的泥土和树叶。半个小时的迂回弯转之后,终于来到山顶一处狭小的平台,眼前顿时空旷明朗起来,远望去,漫山鲜红、橙黄、金黄的枫叶,五颜六色,与柏树交相辉映,更显得五彩缤纷,使人犹如置身于彩霞之中。山下,红墙黑瓦的栖霞古寺,古色古香;俯视隋朝名胜舍利塔,时隔千年,依然傲立。这是不同于山脚下的另一番景致,阵阵凉风袭来,秋高气爽,令人陶醉。这时候,来时路途的拥堵,晕车的难受,爬山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在高处,才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10月22日的白马公园大草坪,已被浓浓的秋意笼罩,草地转黄,露出些许萧瑟的意味,可一群飞奔其上的少年们又使它重返勃勃生机。

    刚结束了紧张的期中考试,同学们来到白马公园秋游,开展定向越野活动,锻炼技能、放飞心情。
同学们先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指北针,观察地图,做准备活动,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着,分批出发,对照地图,寻找隐匿的打卡处,完成既定任务。

    同学们有的低头仔细研究着地图,不断地将指北针在地图上移来移去;有的面对前面的岔路紧锁眉头思索着该选择哪一条路;有的健步如飞,向着前方的目标冲去;还有的站在卡座后面,郑重其事地刷了一下指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自豪。

    仅二十分钟后,就陆续有同学到达了终点,他们满面通红,气喘吁吁,一到终点就躺倒在草坪上,但他们无不是欢乐地,都有着酣畅淋漓后的那份满足与甜蜜,毕竟,与大自然拥抱,与同学们玩耍是最幸福的事。

    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聚餐,还即兴表演了拿手节目,气氛热闹欢乐。

    金色的秋天,我们一起欢聚一堂,共度我们金色年华。(初二7班)


 

追寻文化的根基
——记参观六朝博物馆
初三(10)班 魏紫媛
    南京本是六朝古都,而我竟不知这六朝古都的遗址却在学校附近。直至到了这六朝博物馆,踏进了这充满着江南特色的展览之地,我方才领略了这承载了几百年的文化之精髓。
    六朝博物馆显然是没有南京博物院那样大的气派,所能见到的只有白色的空旷,然而当我进入一个个展馆,它却将我所能想到的别致,都呈现了我的眼前。
    六朝时的南京是一繁荣之地,与古罗马并称“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带着一份憧憬,我环视了这古色古香的优雅之地:造型独特的指南针、木质雕刻的计数器,立即使我大开眼界。整个博物馆共有三层展览区,从负一层至二层,却都给人以古朴封存的感觉。六朝时的南京一定凝聚了水乡之气与帝王之风,不然怎会给人以柔美中夹杂着威严的感觉呢?
    负一层乃是整馆之根,分为“城市区”和“生活区”两展馆。当我踏入负一层时,便望见四根直立的木柱了:这是六朝时宫殿的根基啊!却是千疮百孔地立在了小小的玻璃窗里,它曾经支撑了多么辉煌的历史,而如今却只余下不朽的残木了。向左看去,一堵土墙立即显得十分引人注目,于是身边传来一阵讲解声:“此墙乃是整馆之‘根’。是一段长25米,宽10米的六朝夯土墙遗址……”轻轻触碰着这堵墙,我仿佛听到了六朝时人们的脚步声。一种对昔日文化的敬意,不由得从我心底涌出。从土墙恋恋地走开后,我便到了“生活区”,此处呈列了一些反映人们生活的文物,最主要的便是陶器,也不乏木屐、牛车等趣物,若是在出口处稍稍留心,类似于“碗镇一天”的标语却还清晰明朗。最使人惊异的便是屋檐上瓦当的展摆——二十几个玉盘似的狮子表情,仿佛在嗔怒,仿佛在嬉笑,神色各异,眉宇间演绎得传神逼真,引得同学们中痴迷者半晌不忍离去。
    上了一层的展览,视角霎时从辉煌的金璧转向小桥流水、竹林遍布的江南小调之景。别出心裁的竹子,在细纱下微浮着,使人们有了“水中有藻荇交横”的触感,与交织的“帘幕无重数”的轻盈一起,衬出一番静谧美好之景。《兰亭序》、《高山流水》等书法、音乐作品更是增添了“桃花源”般的美感。坐在宽大的木椅上,被文化的美韵环绕着,怎能不沉浸在美好之中。
    最顶层的展览是一些珍贵文物的聚集:陶器、瓷器以及一些镂空雕刻作品,各个手法细腻,生动传神。穿行在这些珍品之间,我不禁想到:古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已达到了一定境界,怕是现今的高科技也无法做出这样精湛的作品吧。
    有句话说:“文化的盛宴,总是心灵的美宴”。然而如此的震撼与美的寻得,竟这般显而易见。


 

中山植物园秋游所感
高一(6)班黄恬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上周六,虽然不是阳光灿烂,但也可以说是秋高气爽,气温高过了20℃,令人感到温暖而又舒服。我们高一年级来到中山植物园秋游。

    中山植物园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保存植物3000种以上,是中国植物科学研究、观赏和植物学知识普及教育的基地。

    进入多浆植物馆的瞬间,我感到一股沙漠中独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有高大的猴面包树,也有可爱的芦荟,而随处可见的,是或大或小,姿态各异的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环境下,仙人掌将原本植物特有的叶,凝缩成一根根短小的针,这是为了适应环境,是种勇气。绿绿的仙人掌看上去很普通,貌不惊人,但它也有灿烂的一面,针与针之间,一朵朵小黄花绽开着笑脸,生机勃勃。

    参观结束后,全班同学选出一种代表我们班的植物。仙人掌位居推选榜首,成为了我们班的“班草”。这正是六班人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的体现,我们在逆境中能调整自己,以最积极的一面迎接挑战。同时绿色也代表了生机与活力,六班也正是这样,团结一心,奋发向上!

    坚强,但又从内而外散发着一种霸气的活力,这大概就是我们高一(6)班的精神代言吧。

 
 

触摸六朝历史的脉搏——秋游感想
剑桥高二(2)班   周然
    深秋时节,褪去了夏的燥热,却未及冬的严寒。金黄的梧桐落叶铺满了整条长江路,给古朴的南京城增添一抹低调的华丽。作为六朝古都,这里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沧桑,宛若秋季,萧索落寞,却又理性内敛。这样一个应景的时间去参观六朝博物馆,无疑是非常生动的。
 
    “南京是六朝古都,这六朝指的就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听着导游的介绍,历史如一幅长画卷,次第展开,朝代的更替,社会的风貌,文人的雅兴,跃然于纸上。跟随着导游到了负一楼,她示意我们停下并指向前方的一面土墙。这是一面看似普通的墙,只是简单的用泥土夯实,尽管年代久远,墙面凹凸不平,甚至有些裂纹,但整个墙体异常方正坚固,棱角分明。虽然隔着玻璃罩,但似乎依然能感受到粗糙外表背后,工人是如何小心翼翼的,用泥土一点一点将它堆砌而成。 “考古学家发现这处墙体是1700多年前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政府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就地建造了现在的六朝博物馆,可以说,它是我们博物馆的根基。”我听后,不免暗暗吃惊,这其貌不扬的土墙居然默默地支撑了整个宫殿长达一千多年。同行的赵老师也感慨道:“以前的人们铸造城墙,用糯米和石灰纯人力建造了这么宏伟、牢固的建筑,而现在,建筑问题层出不穷,想想还是古时候的生活简单,纯粹。”的确,审视现在,社会的生产力进步了,可我们再也造不出古代那种屹立千年不到的墙。“豆腐渣工程”“楼歪歪”,倒下的恐怕不仅仅是楼房了。若要扶起,也许就该先找回我们心中丢失的那一份专注吧。
 
    就这样,我们跟着赵老师,边走边聊。从竹林七贤谈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孙权建立政权联想到宋齐梁陈的血雨腥风。博物馆里的文物,在聊天的内容中似乎变得鲜活起来,不再静静沉睡在保护罩里,而仿佛是在诉说,他们亲历的故事,见证的变迁。通过他们,我看见了,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是如此的真实生动。不知不觉,已游遍整个六朝博物馆。离开时,回望着她,感觉自己与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进行了一次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