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金牌主持”陈伯钧主持了亚青会三场晚会(扬子晚报)

发布者:余俊发布时间:2013-09-10浏览次数:2826

        “亚青会的晚会主持应该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活动经历了。”南外的阳光男生陈伯钧告诉记者。在刚刚结束的亚青会“青春STYLE”晚会里,他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晚会的主持人工作。积极参加活动之余,陈伯钧的功课也一直名列前茅。在今年5月份的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中,他还获得了“最佳代表奖”。“我一直想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陈伯钧说。
  

        陈伯钧

  ◎年龄:16岁
  ◎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1)班
  ◎爱好:篮球、萨克斯、历史、演讲
  ◎曾获奖项:
  2012年9月当选南京外国语学校团委委员
  2012年10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
  2013年5月参加江苏省高中生物竞赛获省二等奖
  2013年5月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奖
  2013年5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团干部
  多次荣获南京外国语学校周恩来奖学金
  萨克斯管十级


  应变亚青晚会突发状况获赞许
  亚青会“青年的节日——青春STYLE”活动晚会在南京工业大学浦口校区的体育馆举行,陈伯钧担任了其中三场晚会的主持人。头一次在国际级赛事的表演晚会上露面,看台下坐着亚洲各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观众,陈伯钧没有丝毫的紧张和怯场。“亚青会是一场年轻人交流沟通的盛会,我是带着交流的心态去主持晚会的。加上我平时在学校就经常担任校级活动的主持人,所以积累了不少主持大型活动的经验。”陈伯钧告诉记者。
  “可能是因为晚会的气氛非常热烈的缘故吧,晚会进行的过程中还是有意外发生的。”陈伯钧透露。按照晚会的流程安排,工作人员会播放一些暖场音乐来带动现场气氛。“也许是气氛太HIGH,不少运动员竟然直接跳下了看台,走到我们准备的舞池中间开始跳舞。”面对“突发状况”,陈伯钧发挥了极强的现场应变能力,立刻带动前排的观众也一起走进了晚会准备的舞池,和观众们一起为“青春STYLE”临时“增加”了一个动感舞蹈节目。这一应变举动得到了会务组的一致肯定。
  想要练就大场面里大气的台风并非一朝一夕,记者了解到,陈伯钧这位“金牌主持”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被挖掘出了“明星相”。三年级时参加鼓楼区的课本剧比赛,陈伯钧凭借稳健的台风和扎实的表演获得了金奖。初中进入以活动多而著称的南外之后,陈伯钧更是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学校的外语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里都能找到陈伯钧的身影。
是模联“最佳代表”
  光是当好活动中的“金牌主持”还不够全面,在南外的诸多活动中,陈伯钧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时刻给自己“充电加油”。今年5月份在北京外交学院举行的模拟联合国大会里,陈伯钧被分到代表伊拉克参加模联,而且“角色扮演”的还是一个让不少外交家都头疼不已的前任总统“萨达姆”。“萨达姆可不好‘扮演’,关于他的资料其实并不完整。”为了让自己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参赛,陈伯钧在赛前把十几本关于20世纪政治格局、海湾战争以及萨达姆个人传记的作品都读了个通透,此外,他还给自己准备了一副大大的黑色墨镜和一段仿真小胡子,将自己由内而外彻底“包装”成了萨达姆的形象。
  “这次模联的活动我们会场其实是一次‘危机委员会’的公关,作为‘总统’,怎样让我的子民信服于我,这是我在比赛里制胜的关键。”而参加南外活动时锻炼出的应变能力也在比赛中帮了陈伯钧的大忙,最终,他成功获得了“最佳代表奖”的荣誉。
  “模拟联合国其实也是学校给我们开设的选修课之一。”陈伯钧道出了自己能够荣获“最佳代表奖”背后的故事。原来,南外一直对有志于参加模联锻炼自己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从高一开始便开设模联选修课,供学生们自由选择。
  “活动达人”成绩同样出色
  亚青会、模联、各种晚会,陈伯钧几乎出现在了南外的所有活动中。但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点都没有落下,在强手如林的南外排进了年级前20名。“不要把参加活动当做成绩下滑的借口。今天的事情绝不留到明天。如果自习、午休的时间被占用了,那就只好向周公要时间了,最初与困倦战斗会很痛苦,但与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相比,这点痛苦可以忽略不计。”陈伯钧有着自己的一套学习理念和方法。
  “我还有一个特点,参加活动,要么不参加,参加了就要做好、做得更精彩,让老师满意,让同学们开心,把工作做好就要有更大的付出。尽管工作很忙,但是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我们南外实验班。”陈伯钧列数了在南外的收获,而他的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由高中入学考试时班级考试的第50名至高一学期结束时的10名左右,由高一入学时年级的150名左右,上升到年级的20名左右。“可见,只要肯付出、讲方法,就可以平衡活动与学习的关系。”
  上了高二可能要把更多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了。”陈伯钧说。即将开学的他还惦记着自己资助的一位“小伙伴”,在征得爸爸妈妈同意之后,他和一位溧水的贫困中学生结成了对子,帮助这位“小伙伴”实现继续学业的梦想,和自己共同进步。
                                                            扬子晚报记者杨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