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另类面试题,没有吓倒南外女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1-13浏览次数:5812

        昨天记者从南外获悉,该校今年有23名学生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清华保送生10名,北大保送生13名。
  南外副校长贺东亮介绍:今年清华大学在招生中开始实施“领军计划”,保送生的名额缩减了30%,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外的清华保送生数量不降反增,令人欣喜。
  据南外校方统计,包括这23名学生在内,近10年来,南外已经向清华、北大输送了221名学生,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此外,近5年,南外还有12名学生走进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62人进入宾夕法尼亚、康奈尔、杜克等美国常青藤大学,15人进入英国牛津、剑桥。1000多人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创下了高中毕业直接进入世界名校之最。


     

“这种小把戏难不倒我们”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考试。清华大学的保送机会,是每个高中生梦寐以求的。能够走到清华保送的考场上,要经历小升初、中考、高中,多少次大大小小考试的选拔,每个选手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来。面试是保送的最后一关,短短10分钟决定最后的胜负。
  徐涵是南外文科班一名女生。她走进面试考场的时候,是信心满满的。尽管今年清华突然改变了面试方式,由一组同学同时进场面试,改为一个一个进场面试,她也没有太紧张。“面试是南外学生的强项”,这早已成为南外学生的共识。
  一开始,面试官的提问还风平浪静。第一问:假若你穿越到20年以后,你看到那时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这不就是问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吗?”徐涵一眼识穿,这不过是旧酒用新瓶来装,还玩起了穿越。难不倒她。
  然后是一些社会话题,譬如:入世10年,你感觉对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海外的孔子学院越来越多,你有什么想法?徐涵虽不是样样都有把握,却也都能侃侃而谈。
  大概三四个问题之后,考官露出有点不耐烦的神情,突然说:“根据你昨天的笔试成绩,我们认为你离叩开理想之门还有一段距离,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徐涵一时失语,被一种绝望的心情笼罩。不过,很快她就平静下来。“过程更重要!”她提醒自己,一种不服输的习惯,让她很快决定,即使失败,也要完美地表现到最后。
  她发现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白纸。她请面试老师给了她1分钟时间,飞快地在脑子里梳理了一下思路,简单写了一个提纲。然后,她用尽可能自信的笑容,阐述了自己的优势和对进入清华的希冀。
  “我的笑容有点僵硬,不过表面上应该看不出来。”她告诉记者。走出考场,她以为自己没戏了。她告诉其他同学,考官是如何对她提问的,竟然发现,很多同学都被问到了这一题。
  事后她打听到,不少其他地区的考生,面对这道“心理题”,就没能hold住,当场就哭了。
  结果公布,徐涵知道自己成功通过了保送生考试的那一刻,心里暗笑:“这种小把戏还是难不倒我们南外的学生!”本报记者 郝也

   双鱼座女孩———喜欢和自己对话

   杨华梦自述:

张华梦(本报记者张华摄)

  很多人都觉得南外的学生很轻松、很快乐,负担很少。事实上,在我的周围,每一个同学都是在不断努力和奋斗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没有哪一个是天天玩最后获得优异成绩的。
  然而我必须承认的是,南外的同学都能够在学业的压力中苦中作乐,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心态的调整,南外的老师也起到很大作用。老师们知道在给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余晓敏曾经做过一件很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有一次我们班因为课程的冲突,安排了一次晚上六点才能结束的考试。余老师担心我们考试的时候饿了,就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巧克力和牛奶。而我高中的班主任严青老师也曾经在大家学习压力很大的时候给大家送来一大桶太妃糖鼓励我们。
  南外的老师不会在给我们学业压力的同时再给我们增添心理负担,反而会给我们加油鼓劲,给我们提供一切有效的辅助措施。这也许是我们能够说自己学得快乐的最大原因。
  英语是我的特长,2010高一寒假我参加雅思考试就获得了8分。经常有人问我英语怎么能学得那么好。我觉得除了爱看英文电影、英语节目之外,我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跟自己说话,有时候甚至设置情景跟自己对话。
  他们说这是双鱼座的特质——喜欢自言自语,但我觉得这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有时候再用英语说说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一举两得。

    >>> 若予视点  应该树立人文教育样本群

    老友的孩子在南京外校读书,转眼6年就过去了。日前欣闻这孩子顺利通过层层选拔考试,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这倒让我回想起我们平时聊起孩子教育时的一些片段和故事,而将这些碎片串起来,就像印在海滩上的足迹那么连贯而且清晰。
  记得早年孩子小升初考进南外,老友亦非常高兴。某日曾无意间问起孩子“班上哪些人是好学生”之类的话题,不料孩子正色作答:所有的人都是好学生。进而娓娓道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能歌善舞,有的成绩优秀,有的竞赛拔尖,有的热心公益。在我们学校,就没有差生。老友虽然被“戗”,心里却很高兴,对我说:这学校的人文氛围果然很好。
  临到升入高中时,老友也遇到了和众多家长一样困惑的问题:选科怎么选,孩子将来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什么?交流中,家长似乎与孩子有了些许意见分歧,老友因此求教于班主任老师,希望老师给拿个决定性意见。老师说:孩子是成长的、发展的。如何选择,你们爹妈说了不算,我们老师说了也不算,要听孩子自己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老友于是释然:有这样明理的老师,放心了!
  这些年来,我在南京外校接触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国内国际一流名校的时候,采访他们、剖析他们、探究他们,总是希望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我称之为“教育本原”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他们手中那一份份声名显赫的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而南外的学子们每每都不会让我失望,每每都呈现出在我看来比录取通知书重要许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素养、见识、自信心、责任心、视野和视角、精神和品质。
  当中国教育经久打不破高考的魔咒而在应试的桎梏里痛苦轮回的时候,当“虎妈”、“狼爸”在商业推手的运作下蚕食或吞噬人本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成才渠道、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样本,以此来标识和引领正确的、科学的、人文的教育价值观。这些样本或样本群应该是在我们身边的、出自各类学校的、符合多元和个性化评价指标的、身心健康的孩子们,而不是虎狼在侧、棍棒交加“逼”出来的“名校生”。如果没有人文教育的样本或样本群而让虎狼教育成为“样本”,则将把应试教育再次推向深处,并完全可能腐化成“恶”的教育。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我总是听到南外的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仅仅成绩好是不行的。我听说过有一项国际赛事,南外代表队的孩子们在类似笔答、技术的环节上并不特别拔尖,但是在演讲、综合、表达、合作等环节上却表现得非常突出,团队和个人均得胜回校。我也听说国内一流名校的老师私下谈起南外学生在面试等环节上的表现时啧啧赞叹说:作为老师,我们其实是在欣赏他们的临场发挥,享受学生们带给我们的精彩。我相信,无论是出赛得奖还是选拔考试,都在一次次地印证“成绩不是唯一的”这个理念,都在引导学生们更多地关注分数以外的价值所在。
  据老友说,孩子已经表达了自己的学科追求和职业理想。我觉得非常好。对每一个孩子来说,人生就像一片漫长的海滩,足迹是他们自己印上去的。家庭和学校应该给孩子们的,是爱。是情感。是基础。是价值观。 (本报记者 戚若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