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韬羽: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陆韬羽:我是高二二班的陆韬羽。
邢一迪:陆韬羽啊,最近为了文学社的社刊,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陆韬羽:文学社的大家不都是这样么?不过为了一本更精彩的《镜》,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邢一迪:没错。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参与进来。敬请期待我们的社刊。
邢一迪:这是南外最低调的校园节日,因为,书,是一位安静的伴侣。
叶加炜:大家好,我是高一六班的叶加炜。
在南外读了四年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喜欢上了读书。
为什么说这是收获呢?
也许好好读一本书需要耗费很多原本用来休息的时间,但读完它,我们总会拥有一种令自己感动的体会,光是这么一段过程,就比结果更重要。
有时读书也可以并不功利,读一本书可能只是因为它有吸引人的情节或者设定,甚至只是因为它有着精美的文字。无论如何如果一本书吸引了你,那就读吧,给自己一个了解新鲜事物的机会。
祝大家在今年的读书节期间,都能找到一本自己爱读的书。
陆韬羽:其实要说读书,老师们比我们资历深厚得多。
邢一迪:特别是那几位在南外校园里以渊博而为人称道的语文老师。
白金:对自己说的话——越读越觉得自己可怜
我读书一向比较杂,绝对谈不上做学问。我想懂得的东西太多,但是我没有那种能力和精力,只能说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积累。而肯读书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可怜。记得1994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办事,刚好我敬慕的张中行先生就在那间办公室,也聊了几次。后来有人问我和张先生聊了些什么,我说,谈南京的天气,谈北京有什么好吃的。对方问:“见到大师为什么不谈谈学问?”我回答说,人要有自知之明,书读得太少,底气不足,怎么谈?有位老师据此夸我“谦虚谨慎”,其实我是不敢谈读书。因为我读书少,和大师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担心谈不到一起,或是无话可说。--不过,我又感到一种安慰:一个人读书读到知道自己可怜,大概也可以算是读懂了一点书吧。越读,越发现自己的可怜;越觉得自己可怜,越是想多读。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说到,早年是有时间而没有书读,中年是有书没有时间读,再以后是既有书也有时间了,但是眼睛大概要花了。
读书不一定非得读成专门家。如果读书能使自己感觉快乐,也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目的。把读书的形式和意义看得太重大,这也许正是中国人读书脱离实际的原因。我读书一向比较杂,说不准这是职业习惯还是个人兴趣使然。我想了解的东西太多,举凡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历史乃至通俗文学,我都愿意看一看,有的还愿意作深入的阅读。犹如真正的美食者应当尝百味一样,爱读书的人也应当广泛涉猎。读书杂,也可能和我在农村“见到什么看什么”不无关系,因为既然没有“精米白面”,那只好“吃杂粮”;“吃杂粮”的好处,简单地说,就是“香”。在读书问题上,“尝百味,不偏食”应当是重要的原则。
对同学们说的话——阅读是给自己的储蓄
还有很多人不阅读并非因为不明白阅读的重要,最可怕的障碍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似乎比浮躁更让人头疼。后者仅仅是读不进去,而前者根本不愿意去读。“有什么用啊?”是最常见的形式:在这里它并不是疑问句,而是在表达不屑,并且排斥他人的解释。没有什么比无法沟通更令人心痛了。看一套代数题型归纳或做一套物理考点总结会让人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分数有显著的提高,于是越发习惯“快餐”生活的我们由衷地感到“很爽”,再一想昨晚一小时的阅读并未使语文考卷上的分数明显地变漂亮,心里就有了放弃的意思。但阅读确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拒绝“按揭”,不会让你突然拥有壮观的收效然后一点一滴地来还;它只能靠“储蓄”,要你坚持,要你付出,但最终它一定会回报你所希望得到的一切。
邢一迪:听白金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哎,不对,书还是要读的,同学们一定要抓住读书节这个契机,让书籍充实自己的生活。
陆韬羽:下面有请教学处马主任。

同学们,读书节在我校已经举办了14个年头,经常有人说读书节不像外语节和艺术节那么生动有趣,那么让人热情洋溢。我以为读书节所营造的就是一个让人能够理智地审视自己的阅读生活,检阅自己的阅读深度和广度的书香氛围。不一定需要热闹,也不一定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它所需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我究竟读了那些书,从中我得到了多少收获;需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的规划: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还准备读哪几本书,哪些书是我非读不可的。我欣喜地发现在我们的学校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当多的同学正在阅读那些连大学生都很难读懂的学术专著,这是我们南外之所以成为一所精英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我们南外学生真正能够引以为骄傲的核心资本。
邢一迪:谢谢马主任的精彩发言,本次晨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