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晨会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2-10浏览次数:1909

 
读书与做人
 
胡:大家好,我是初二(7)班的胡雨婷。
姜:我是初一(6)班的姜小恬。今天我们和大家谈一谈我们从书籍中汲取的精神营养。
胡:作为初中生,在这样意气风发的年纪里,用书为自己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流是多么重要。我们如饥似渴地读着丰富的书籍,有没有想过让它们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呢?
姜:对书中的知识与情感的领悟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书中的精神与思想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我们当然要趁着这青葱岁月的大好时光多读书,使自己拥有更加敏捷的思维,开阔的视野,高尚的品德。
胡:这就是读书与做人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阅读使人充实,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严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书也让我们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成长。
姜:读书教会我们辨明事理。我们在书中找寻真理,找寻做人与做事最基本的准则与是非观,在对爱与恨的体悟中变得淡定与从容。在学校,在社会,不正确的做法,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我们为了明哲保身而不去试图指正,难道这就是书让我们明白的道理吗?我们往往因为舆论的压力、世俗的目光和从众心理而不敢将道德准则与自身利益做权衡,面对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乱扔杂物,破坏公物,在走道里奔跑,或是班级里有着消极影响的潮流,我们到底是在半推半就、唯唯诺诺、麻木不仁中迷失了自己。
胡: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书中的金玉良言没有在生活中践行,终究是一纸空文。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需要更加正直与善良的声音。
胡:读书使我们学会思考。生命在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尝试着全面地思考,辨证地思考,改善思维的模式,增加生命的质量。在我们与别人出现分歧的时候,能不能尝试一种更成熟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如果我们懂得换位思考,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宰相肚里能撑船,懂得心有他人天地宽,那么,我们所读的书真正体现了它们的价值。
姜:读书使我们更懂得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礼仪的理解与感悟。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们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内在的修养与气质。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在我们骄傲地标榜自己是南外人的时候,请想一想,每天早晨校门口的那声问候,我们用尊重和感激予以回报了吗?在场有多少同学能诚实地举起自己的手告诉我们你几年如一日地这样做?
胡:在读书时,我们高声背诵“粒粒皆辛苦”的诗词,在食堂里,我们从未对贴在墙上的那些标语投去一丝的关注。
姜:走出校门,有时会忘了书教予我们的道理,会忘了穿在身上的校服,忘了自己所属的团体有着那样一个闪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有朝一日会走出国门,不当的行为举止是中国人普遍缺少读书的最好体现。
胡:读书使我们践行最美好的品德,如宽容、正义、仁爱。那绝不会是因为功利心而作出的伪装,只会是在读书之后人性深处的一种本真,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探寻着外面的世界,追逐远景,却忘了叩开自己的心灵之门。一棵没有生好根的树注定不会茁壮,我们是否该真正地审视自己的心?
姜:读书培养我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幸运地在这所学校度过自己的初中生涯,更应当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让自己不留遗憾。当然,困难与坎坷,失意与迷茫永远不会消失,但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这种动力往往通过漫长的读书旅程变得坚不可摧。
姜:读书教会我们热爱生活。无论你我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走着多么不同的人生道路,理想是多么的千差万别,都请不要丢弃书籍,丢弃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炬。
胡:犹太人对书有着近乎敬畏的尊崇与热爱。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在《圣经》上洒下蜂蜜,让孩子去感触那股淡淡的甜香,借此告诉他们:书是甜的,这个勇毅的民族在经历千百年的腥风血雨之后依然执着。是的,书是甜的,生活是甜的,爱是甜的,梦是甜的,信仰是甜的。学会读书与做人,学会感受这份甜蜜。让书伴我们一路同行,让今生的道路不再孤单。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想谈的是一本也许对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书,一本畅销美国的中学必读书,一本充斥着难懂,守望,和叛逆的世界名著,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第一遍读的时候,在初一,被父母推荐,却完全不懂,没有叛逆的经历,对里面的观点感到不解和无法接受,不懂这样的书为何能成为世界名著,不懂为什么美国中学生必读它,也不懂父母为什么推荐这样的书给我。在叛逆的初三,没有心思去读,更不可能在复习中考前去慢慢看一部充斥着不良印象的书,于是叛逆了下去;直到现在,重新拾起,重新再读,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就像看过去的自己一样。“守望”,很多人会被书的名字吸引,以为它很文艺,以为它很典雅,但其实,我觉得,《麦田里的守望者》将这份守望演绎成另一个极端——叛逆,但这叛逆却又有着无以言表的清醒与孤独,甚至无助。主人公霍尔顿,在混乱世界中自己洞察着世事,却以一种极端的偏执生活在混乱之中,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愤恨假恶的观念,却身处社会而无可改变,让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不得不装的与常人一样,过着自己不满却又无奈的生活。霍尔顿16岁,与我们不少人同龄,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他自然引起着我们为他的反叛而感叹,感叹自己与他充满着共同语言;又为他的幼稚而惋惜,感觉自己与他一样,身处在环境之中,不可能按着自己愤青的方式改造世界,甚至为了他人的感受不能按着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在我的高一,也有着和不少人一样的不愿意听从,不愿意听从家长,不愿意听从老师,不愿意受人指使哪怕指示的很对。在书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菲比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是有点让人伤感的,我觉得霍尔顿,就是一个天涯的浪子,应该给他一个很潇洒的结束,但是事实往往如此的真实,就像我们一样,不得不在叛逆的时候学着尊重,学着体贴和理解,因为我们必须忍耐,不是被岁月磨光了棱角,而是融入理解了社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变得通情达理,理解大家。
 
推荐所有在此的被称为90后的中国学生,去读一读这部有着3分叛逆3分现实3分无奈和1分难懂的美国青年必读书,虽然它有着它的局限,虽然它有着它的不羁甚至粗鲁,虽然我到现在第四遍读它也不敢妄称读懂,但是我觉得它还是值得推荐,因为叛逆是大多数人极可能画在人生画卷上的浓重一笔,当你回顾自己的脚印,品味那时的珍惜,会有新的默叹。就像我们在叛逆的时候,也应该学着理解和接受,也不得不变得能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淡淡的生活下去,才会有一天既让别人觉得你正常,又让自己心里活得快乐。
 
有人说过,读书就是读人,读人到最后其实就是读自己。也许不是一本书不好,而是遇不到像伯乐一样的人去读。只有与自己能放出共鸣的书,才是真的适合于自己的书,所以不要强求,也不要对某些书不屑一顾,也许放一放等你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情,你会真的从书中,读到宛如镜中的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