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物理实验,他在南大实验室里睡“冷板凳”(“青年物理学家”陆思聪)

发布者:余俊发布时间:2014-05-30浏览次数:2617

        年龄:18岁

  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4)班

  爱好:钢琴、古琴、音乐剧

  曾获奖项:

  2013年丘成桐中学生物理奖铜奖

  2013年中国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南外团体第三名

  2014年中国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南外团体第二名

  入选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中国国家队

  光会做题的只是“刷题机器”,会做实验、会辩论的才是“青年物理学家”。今年4月,酷爱物理实验的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4)班男生陆思聪与同学赵亦修一道,参加了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的选拔,并成功入选中国国家队。为了做实验,陆思聪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甚至心甘情愿在南大物理实验室睡起了“冷板凳”。

  为做物理实验,在南大睡“冷板凳”

  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是一项注重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创新型”竞赛,参赛的要求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做题”,而是要“真刀真枪”的实验。借着物理实验独有的神秘感和新鲜劲儿,竞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理科青年”的追随。陆思聪便是其中之一。“我喜欢物理实验,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都和物理有关。”陆思聪说。

  由于理科成绩实在突出,陆思聪在物理方面的特长很快被南外的老师发掘。在南外物理竞赛指导老师潘志民的帮助下,陆思聪获得了到南大物理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做实验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法估量。”陆思聪告诉记者,自己“宅”在南大仙林校区的物理实验室时,曾经为了获取布朗运动(一种物理现象)的粒子扩散路径,花费了十多天不眠不休一直盯着显微镜录像,还尝试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粒子。有的时候,实验结束时已是月黑风高,为了节省时间,陆思聪干脆睡在了实验室的“冷板凳”上。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陆思聪告诉记者,“实验室的凳子真的很冷,但为了恢复体力来更好的做实验,多睡几天冷板凳也没有什么的。”长时间的“冷板凳”也“睡”出了名堂,陆思聪在观察中发现,传统方法中获得粒子扩散的路径只能靠人工记录,但电脑兴许能在观察记录里派上用场。“我为布朗运动专门编写了一个小软件,借助电脑的力量来记录粒子扩散的路径,从中找到扩散的规律,这样实验人员的精力就能被大大"解放"。”陆思聪说。

  “物理达人”还是语文课代表

  时间一长,陆思聪没事儿就“奔”到南大做实验的执着劲儿在班里出了名。“这个孩子在我眼里是个"学者",痴迷于研究,是个学者型的学生。”班主任殷老师说。在高三(4)班,陆思聪的物理成绩自然是一枝独秀,但令记者惊讶的是,他竟然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我的语文学的也不差呀,理科男生并不是完全的不善表达,文科和理科有的时候并不矛盾。”陆思聪笑道。

  上物理课时,学有余力的陆思聪常常“开小差”,“谢谢老师对我的包容,我觉得物理课本上的知识自己已经能够完全掌握了,所以选择了自由支配物理课堂的45分钟。” 绝大多数时间下,物理老师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偶尔出现全班同学都解不出的难题时,老师还是会喊他站起来“救场”。物理知识储备极为丰富的陆思聪从没在“救场”回答问题时出过洋相,“书本的物理知识而已,基本都能解得出来的。”陆思聪说。

  通常,陆思聪会在物理课上阅读一些全英文的参考文献,或是看一些课外书籍。“研究一个理论,必须得了解它的背景,以及可能涉及的方面。所以,为了一道题目的背景读上二三十篇论文是比较寻常的事,幸好在南外,我们有优秀的外文功底。只要花费时间来阅读,"啃"下这些论文并不算太难。”

  创办南外首个“青年物理学家”社团

  今年2月,陆思聪和小伙伴赵亦修一道,作为南京外国语学校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高中生物理创新竞赛(CYPT2014),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在集训队里,我们南外和深圳中学、人大附中等全国各地重点高中的10名国家集训队队员组成中学生1队和中学生2队,又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淘汰战",最终才成功突围。”陆思聪说。

  从初赛过关到最终入选国家队,青年物理学家竞赛的备战过程让陆思聪开始思考,如何让南外走出更多的“青年物理学家”。他向物理老师提出建议,为高一年级开设了“青年物理学家选修课”,并在南外创建了首个青年物理学家社团,募集对物理实验感兴趣的同学,一道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作为参赛的前辈学长,陆思聪也会以“小老师”的身份来到高一“青年物理学家选修课”的教室,现场传授参赛经验。“40个人的选修名额,基本都是爆满。同学们对于这项竞赛的参赛热情超过了我的预期。”

  “青年物理学家”也成为了陆思聪最好的个人标签,在申请国外大学的文书里,陆思聪也重点突出了自己的参赛经历,并最终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作为"死理性派",我还是选择了物理系,会将物理学习一直继续下去。”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