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我联合国校友

发布者:余俊发布时间:2014-05-20浏览次数:4386

 

专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发展对策和技术交流部部门主管
我校校友刘洪女士
    2014年5月16日,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发展对策和技术交流部部门主管、我校校友刘洪女士前来我校参观、交流,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刘洪女士1982年进校,是一名英语班的学生,毕业后就读于南开大学,3年后出国留学并取得了国际关系的博士学位。坐在母校校园里,她侃侃而谈自己的母校印象和工作经历,谈吐之间尽显一名国际化人才的中国灵魂之美、世界胸怀之广。
 
谈南外
    当被问到时隔这么多年,回到母校后有什么感想时,刘洪女士慨叹道:“太多太多了!刚刚在学校食堂用餐,发现伙食真的有很大的改善。”她又回忆起当年在食堂就餐的情景,八个人一张桌子分饭吃,一个月的伙食费只有15元。她说,当时同学都是住宿的,和同学相处的时间远多于和家长呆在一起的时间。听着她的这些回忆,眼前的景象似乎又被拉回到三十年前——“变化真的很大。”刘洪女士如是说,“条件越来越好了,资源越来越丰富了,同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
    她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真诚的感谢。她说,改革开放刚起步的中国教育体制并没有很健全,然而南外却优先具备了较雄厚的国际师资,创设了较开放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教育背景的映衬下显得很突出。她尤其提到,南外不同于许多学校的地方在于,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学生的脑容量”。这样一种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优势在大学中便得以体现。“上了大学后,”刘洪女士说,“由于在中学期间就接受了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所以比同龄人适应得更快更好,也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谈工作
    这样一个在联合国工作的职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些特殊的。刘洪女士说,在进入联合国之前,自己其实尝试过不少工作,她曾在私企做过市场分析管理工作。而这些工作和自己现在的联合国职务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她说,自己高中毕业时并没有对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想法。大学毕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已比较成型后,想法才更加广阔了一些。她说以前同学们都觉得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然而自己并没有为自己设下特别的目标,一步跨到山顶,是不可能的,她只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谈到如何应对找工作困难的现状时,她特别提出了两点,第一是要有volunteer experience,明确下工作之前,总要start with something,所以自己之前才尝试了那么多工作。“Always try,多试试并不是一件坏事,去积累不同的经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和自己最想要继续做下去的。”第二是要持之以恒,出国就业面临着一条曲折的道路,自己到31岁才进入联合国。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是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奋斗的过程将“pave the way for”之后的成功。 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刘洪女士所提出的两个要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
     谈得更远更深,刘洪女士说,成功、快乐这些东西其实都很难定义。什么是一个好工作?不同人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现在的教育体系把目光着重于学业方面的成功,但我们更应该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去学做一个“好人”,在学业之外,全面地发展自己,在头脑和心灵上都健全起来。
 
谈自己                                        
    坐在我眼前的刘洪女士穿一身水蓝色的服装,为这个微微燥热的中午,带来一丝清凉,在短短的交流过程中,她的安静,沉稳,大气,平易近人一一呈现给了我,然而那在国际政治场合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样子,却在这安静的模样后时隐时现着。于是我问了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人们传统观念里,政治家,一般不与女性这一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女性,您成天与国际政治打交道,面对这样的观念,您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刘洪女士沉思片刻,笑着说:“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现在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依然是存在着的,在中国,有,但在阿拉伯等国家,则更显著。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优势,我们去实现理想、达成目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尽管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我们也应该去尽力promote gender balance,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她特别提到,要去“做自己能做的”。
   
    最后,刘洪女士还给南外同学提了一些建议和希望,她说:“真的是后生可畏,前途无量。你们有着这样优质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机会,要好好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信心,各个方向都要兼顾起来。所谓德才兼备,其实这个‘德’是非常重要的。”
撰稿人:高二(8)班 贾婧